清晨五六点,天刚蒙蒙亮,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街道府前小区,“幸福包子铺”已经亮起暖黄色的灯光。志愿者马女士和刘女士正利落地和面、调馅儿,蒸笼上渐渐升起白色雾气,肉香、面香弥漫开来。不一会儿,一位老人慢慢走来,接过两个热腾腾的包子,笑眯眯地说:“孩子们忙,我自己做饭不方便,这儿包子实在,一天两顿都解决了。”
![]()
这是府前社区“幸福包子铺”日常运转的一个缩影。作为典型的老旧小区,府前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有5060人,占总人口46%,其中独居老人358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275人、失能老人87人。不少老人面临“做饭难”“吃饭难”的现实困境。与此同时,双实验学区房的属性也带来不少学生家庭的临时就餐需求。
![]()
“我们发现,周边餐馆多以午餐为主,早餐供应少,很多老人依赖子女送餐或外卖,但不会用智能手机、外卖不卫生、口味重油盐是三大痛点。”项目总负责人李连华介绍。2023年9月,在社区慈善微基金的支持下,“幸福包子铺”应运而生。项目以“低门槛、标准化、微利可持续”为运营原则,通过发动志愿者参与,让辖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吃到物美价廉的“暖心包”。
包子铺不仅解决了老人“一顿饭”的问题,更成为社区慈善的温暖载体。项目每日制作200余个免费“爱心包”,由志愿者送至高龄、失能、独居老人手中。自2023年运行以来,已累计送出免费包子7万余个,覆盖5000余名60岁以上老人。此外,包子铺还面向低保户、智障儿童家庭、退役伤残军人等特殊群体不定时免费供餐,并组织开展送温暖活动。
![]()
与此同时,项目在服务老人的同时,也注重“赋能”困难群体。27名低保户、下岗职工和残疾人通过参与包子铺的运营,获得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实现了从“受助”到“自助”的转变。一位参与项目的居民说:“在这儿包包子不仅有一份收入,还能帮到邻居,感觉自己也成了社区的一份子。”
“幸福包子铺”的持续运行,离不开社区慈善微基金的支持和居民广泛参与。项目通过公益积分等方式,吸引千余人次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形成了“人人可慈善、慈善惠人人”的社区氛围。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包子铺的盈利部分还反哺小区治理,用于开展各类民生实事,进一步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实实在在的包子、温暖的人情、可持续的善行。府前“幸福包子铺”用最朴素的方式,撬动了社区互助的力量,让慈善变得触手可及,也让老社区焕发出新的生机。它不仅仅是一个餐饮点,更是一座连接人与人、心与心的桥梁,真正把社区的温暖落到了百姓的餐桌旁、心坎上。(大众新闻记者 张婧婧)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