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9月22日,由苏州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油画学会联合主办,云上美术馆、北京杨飞云油画艺术基金会联合协办,苏州博物馆名誉馆长陈瑞近、苏州博物馆馆长谢晓婷担任总策划,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委员会副主任红梅担任策展人的“丰盛生命——杨飞云近作展”在苏州博物馆开幕。中国油画学会会长、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中央美院院长林茂,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朱春林,中国美协副主席陆庆龙等出席了开幕式。
![]()
开幕式现场
此次展览共展出59幅杨飞云的代表性作品,全面呈现了其艺术创造不断深耕的时间脉络:从2000年起延续至今的国内外风景画写生,对全国各地、欧洲各国等东西方景象的记录;从2007年起开启的人物画写生与画室研究,以“近观”视角捕捉普通人生命中的神性微光,从古典式的庄严过渡到对平凡生命的温情观照;2017年重病康复后转向的中国历史画与古圣先贤肖像创作,更让齐白石、“武圣”关羽等形象成为东西方绘画体系对话的载体。展览立体地呈现了杨飞云在近20年间的艺术思考和探索的基本面貌。
![]()
《巴黎圣母院的阳光》45.5×37.5cm 2000年
![]()
《弗拉基米尔老桥》33×45.5cm 2002年
![]()
《劳动者》130×97cm 2007年
![]()
《红衣女子》73×100cm 2014年
![]()
《正午》130×95cm 2015年
杨飞云在展览自述中说:“油画是西方人发明的,在国人的手中也有百年的积累。几十年来,我不停地画油画,心无旁骛,就是想接着前辈丰厚的沉淀继续往前走,尽力去掌握有质量的油画语言,积累有深度的文化涵养,尽我所能地去表现中国人的审美特质和当代人的情怀。”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认为,杨飞云以他开创的油画院为阵地,在推动油画艺术在中国、油画艺术语言的纯正、油画艺术的精神性、油画民族化、油画中国性、油画风景山水观等方面都付出了巨大而饱满的心血和热情。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朱春林强调,作为艺术教育家,杨飞云创办的油画院已成为学术传承的重要平台。他以开放的胸怀与严谨的治学精神培养了一批批坚守油画本体的青年才俊,为中国艺术注入持久的活力。本次展出的作品几乎是与油画院近二十年发展同步的作品,清晰地勾勒出杨飞云从技法锤炼到精神自觉的升华轨迹。他将西方宗教画的庄严内敛转化为东方文人“澄怀观道”的哲思,以油彩的厚重层次对应水墨氤氲的韵味——苏州园林的粉墙黛瓦与提香的辉煌色层竟产生奇妙共鸣,堪称对谢赫“气韵生动”的当代诠释。
![]()
《自画像》115×185cm 2015年
![]()
《爱山图》200×400cm 布面油彩 2016年
![]()
《花之遗容》84×65cm 2017年
![]()
《黄宾虹》90×120cm 2021年
![]()
《道别》167×242cm 2022年
红梅认为,作为杰出的艺术家,杨飞云拥有旺盛的创作生命力和敏锐的艺术感知力,他将成熟的艺术风格、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时代的当下课题等因素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人物、风景、静物等不同的题材中创造出大量的非凡之作。从神性仰望到天人合一的生命观照,杨飞云半个多世纪如一日地进行艺术探索,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油画本土化的历史进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值得一提的是,红梅强调这次展览是一次“三无四有的生态环保展”,“三无”即无粉刷、无搭建、无污染;“四有”即几乎所有展陈物料都能够循环使用、永久使用、低碳环保,尤其强调在地性。展厅设计中运用了天鹅绒、苏绣等江苏非遗元素,既是一次展览与在地文化的对话,同时也是一次不同文化领域跨界合作的有益尝试。
![]()
展厅现场
![]()
展厅现场
![]()
展厅现场
开幕当天举行了以“历史与当代——苏州博物馆杨飞云近作展的意义”为题的研讨会。
![]()
研讨会现场
![]()
研讨会现场
杨飞云,1954年生于内蒙古包头市,著名油画家、教育家,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首任院长、中国美协第四届油画艺委会主任、北京油画学会副主席,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第五届油画艺委会名誉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
展览将展至12月14日。
编辑:于永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