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有一个人,死得比岳飞还冤。
岳飞至少还有个昏君保护,卢象升连这个都没有。
他战死后,尸体在荒野躺了80天,无人敢收,这不是敌人的报复,而是自己人的算计。
——《壹》——
书生不只会读书
1600年春天,江南宜兴张渚镇,卢象升出生那天,接生婆差点被吓到,这孩子长得太奇怪了,皮肤白得像女孩,身子瘦得像竹竿,但胳膊上有根骨头突出来,粗得吓人。
![]()
更奇怪的还在后面,别的孩子七八岁才能提动的东西。
他四五岁就能举起来,力气大得不像人,卢家是书香门第,爷爷卢立志做过县令,家里藏书万卷,按理说,卢象升应该安安静静读书,考个进士,当个文官。
但他偏不,白天读书,晚上练武。
同窗都在背四书五经,他却偷偷看兵书,读到张巡、岳飞的故事,他眼睛发亮:"能做这样的人,我就满足了。"1621年,卢象升中举。
1622年,考中进士,排名还不错,殿试二甲二十五名。
朝廷给他安排的职务是户部主事,管钱粮,安全,体面,但卢象升心里想的不是钱粮,是沙场,那时候,魏忠贤权倾天下。
朝廷上下,谁不巴结这个老太监?
山东巡抚李精白要给魏忠贤建生祠,请卢象升来参加开光典礼,卢象升看都不看邀请函,直接撕了,"我只认皇帝,不认太监。"
![]()
这话传到魏忠贤耳朵里,老太监气得咬牙。
但卢象升是进士出身,又有政绩,一时动不了他,就这样,26岁的卢象升在官场站稳了脚,不是靠关系,不是靠巴结,而是靠硬气。
——《贰》——
"卢阎王"的传说
1629年,皇太极率军入关,京师戒严,满朝文武吓得腿软,卢象升主动请缨,一夜之间招募一万士兵,进京勤王。
![]()
这一万人不是乞丐,不是流民,而是能打仗的兵。
怎么做到的?卢象升有一套,他不画大饼,不讲大道理,直接发钱发粮,"跟我打仗,不会饿肚子。"就这么简单,就这么直接。
1630年,卢象升升任右参政,整饬大名、广平、顺德三府兵备。
他把这支队伍命名为"天雄军",不到三年,"天雄军"成了农民军的噩梦,1633年,山西农民军涌入北直隶,占领临城西山。
卢象升率军迎战,一仗打得敌军丢盔弃甲。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广平城外聚集了数万逃难百姓,守军怕农民军混在里面,关门不让进,老百姓在城外哭天喊地,声音传出十几里。
卢象升赶到,二话不说,怒斥守将。
"民为国本,凭什么把他们关在外面?敌人来了,我替你们挡着。"然后他下令开城门,让百姓进城,自己带兵在城外巡逻一整夜。
天亮时,农民军远远看见卢象升的旗号,掉头就跑。
这件事传开后,老百姓对卢象升死心塌地,农民军那边也传开了,但版本不一样,他们叫卢象升"卢阎王",意思是见了他就要死。
![]()
有个农民军头目专门下令:"遇到卢象升的队伍,能跑多远跑多远。"
1635年,汝州,高迎祥、李自成率领三十万大军,连营百里,气势汹汹,卢象升只有五千人,兵力对比是1比60,按常理,卢象升应该守城,等援军。
但他选择主动出击,"用强弩射杀贼千余人"这是《明史》的记录。
一仗下来,三十万农民军被五千明军打得落荒而逃,高迎祥、李自成仓皇逃到光州,卢象升追过去,又是一顿暴打,确山之战,卢象升再次大胜。
从此,李自成见到卢象升的旗帜,绕着走,这就是"卢阎王"的战绩,不是吹出来的,是打出来的。
——《叁》——
披麻戴孝上战场
1638年,清军大举入关,这次不是小打小闹,是要动真格的,多尔衮亲自率军,从两路杀进来,直指北京,崇祯皇帝慌了,召见卢象升问计。
![]()
卢象升直接摊牌:"陛下要我督师,我只知道打仗,不知道别的。"
这话说得很巧妙,什么叫"不知道别的"?就是不知道议和,不知道投降,不知道妥协,崇祯听出了弦外之音,脸色变了。
因为朝廷确实在秘密议和。
主持这事的是兵部尚书杨嗣昌,杨嗣昌的逻辑很简单:明朝打不过清军,与其两败俱伤,不如议和求存,卢象升的逻辑更简单:议和就是投降,投降就是亡国。
两人在朝堂上吵起来。
杨嗣昌说:"城下之盟,虽《春秋》所耻,但总比亡国强。"卢象升怒道:"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此语不可使天下闻也!"
第二天,崇祯让他们继续商议。
杨嗣昌、高起潜坚持议和,卢象升坚持抗战,吵到最后,卢象升站起来就走,走到门口,他回头说了一句:"敌人强来而不能困,使得意去,后日益轻中国,宋事可鉴也。"
![]()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今天你让清军得意而归,明天他们就会更加轻视中国。
北宋的教训还不够吗?但崇祯已经下定决心要议和,卢象升的父亲刚刚去世,按制度他应该回家丁忧,但国难当头,卢象升不能走。
于是出现了一个奇怪的场面:卢象升披麻戴孝,穿着孝服上战场。
白色的孝服穿在盔甲里面,黑色的盔甲穿在孝服外面,这就是"披孝抗清"的由来,杨嗣昌看卢象升不听话,开始使绊子。
表面上让卢象升"总督天下援兵",实际上把援兵一分为二。
卢象升名义上统帅四万大军,实际上只能指挥两万人,另外两万人归太监高起潜指挥,更阴险的是,杨嗣昌暗中切断了卢象升的粮饷供应。
理由很堂皇:国库没钱。
但高起潜的部队有钱,有粮,有装备,卢象升明白了,这是要逼死他。
——《肆》——
八十天不得入土
1639年1月,巨鹿贾庄,卢象升率军抵达这里时,已经断粮七天,两万人马饿得站不住,只能吃雪充饥,但没有一个人逃跑,没有一个人投降。
![]()
老百姓自发送来一些粮食,但杯水车薪。
卢象升知道,这是最后一战了,他把副将杨廷麟叫来:"你去鸡泽找高起潜,请他发兵援助。"鸡泽距离贾庄不到五十里,高起潜有三万精兵。
按理说,援军一个时辰就能赶到。
但高起潜的回答很简单:"不去。"理由也很堂皇:敌情不明,不能轻举妄动,杨廷麟跪在地上哭求,高起潜看都不看。
消息传回贾庄,卢象升仰天长啸:"天要亡我,非战之罪也!"
但他没有投降,1月15日天刚亮,清军从三个方向包围了贾庄,"骑数万环之三匝"这是史书的记载,意思是清军骑兵把明军围了三层。
卢象升下令:"拔寨出战!"两万明军对十万清军。
从早上打到下午,从下午打到傍晚,"炮尽矢穷",火药没了,箭也射完了,卢象升拔出战刀,亲自冲锋,"手击杀数十人",亲手杀死几十个清军。
"身中四矢三刃",身上中了四支箭,三处刀伤。
最后,他倒下了,副将杨陆凯看见主帅倒地,立刻扑过去用身体护住卢象升,清军的箭雨射过来,杨陆凯的背上插满了箭,总共二十四支。
![]()
他就这样趴在卢象升身上,和主帅一起死去。
战斗结束后,杨廷麟在尸体堆里找到了卢象升,脱下他的盔甲,里面还穿着白色的孝服,从父亲去世到战死,卢象升一直把孝服穿在身上,从未脱下过。
这就是"披孝服战死"的真相,但更大的耻辱还在后面。
杨嗣昌得知卢象升战死的消息,第一反应不是哀悼,而是否认,他派人到处散布谣言:卢象升没有战死,而是临阵脱逃。
有士兵俞振龙站出来作证,指着卢象升的尸体说:"这就是我们的总督,他战死在这里。"
杨嗣昌大怒,下令鞭打俞振龙三天三夜,俞振龙快被打死了,还在喊:"天道神明,无枉忠臣!"千总杨国栋坚持上报卢象升战死的消息,被杨嗣昌处死。
就这样,卢象升的尸体在荒野里躺了八十天,无人敢收。
直到第二年二月二十八日,家人才偷偷把他收殓,《明史》记载:"神色如生。"八十天风吹日晒,尸体竟然没有腐烂,是老天爷也在为这个忠臣鸣不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