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近年来,蒙城县城关街道关工委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青少年矛盾纠纷化解,创新运用“庖丁解牛”理念,充分发挥“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人员政治、经验、威望三大优势,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精准”转变,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精准“选才赋能”,建强调解队伍根基
城关街道关工委以“优中选优、专岗适配”为原则,筑牢调解工作人才根基。通过“组织邀请+社区推荐+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从政法系统退休干部、资深教育工作者、社区老书记等群体中精选330名老同志,组建“五老”调解队,并建立涵盖专业领域、擅长纠纷类型、联系方式的人才信息库,实现“纠纷类型与人员专长”精准匹配。
同时,每季度开展政策法规解读、调解技巧实操、青少年心理疏导知识等专题培训,累计培训200余人次,帮助“五老”人员及时更新知识储备、提升专业能力。截至目前,这支队伍累计化解青少年矛盾纠纷69起,调解成功率达98.5%,成为基层治理的“银发主力军”。
细致“剖析肌理”,构建全链条排查机制
为实现矛盾隐患“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城关街道关工委搭建“党支部+网格+老同志”立体化排查网络。将辖区划分为53个基础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专职网格员与2-3名“五老”联络员,159名治理力量实现全域覆盖,确保“无死角、无盲区”。
创新“日常走访+重点回访+群众座谈”排查方式:“五老”人员凭借熟悉辖区情况、贴近群众的优势,深入学校周边、居民小区、特殊青少年家庭,累计走访家庭3850户;针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重点对象,每月开展1次回访,精准识别校园欺凌苗头、家庭监护缺失、邻里纠纷隐患等问题。
精准“切入关键”,实现多元化解持久见效
针对不同类型矛盾纠纷的特点,城关街道整合资源联动,创新“5+N”联动模式:以“五老”工作室为核心,整合街道综治办、司法所、学校、妇联、心理咨询机构等21个部门资源,形成“调解+帮扶+心理疏导”多元共治格局。
精准匹配专长:针对亲子矛盾纠纷,选派教育领域“五老”联合心理咨询师共同介入;针对邻里间青少年纠纷,邀请社区老书记参与调解,借助其威望增强说服力。
完善“游刃有余”机制,强化长效治理保障
街道关工委从“保障、激励、管理”三方面发力,构建调解工作长效机制,确保“五老”调事效能可持续。在激励机制上,推行“志愿积分”管理制度,将“五老”参与调解、隐患排查、政策宣传等志愿服务时长精准折算为积分,可兑换米油、家电清洗、理发等礼品,累计记录服务时长858小时,有效激发“五老”参与热情。
在队伍管理上,一方面通过社区宣传栏、党员大会常态化宣传“五老”先进事迹,每年组织开展“优秀志愿者”“两优一先”“最美家庭”等表彰活动,累计表彰先进个人19名,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另一方面每半年召开“五老”工作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根据身体状况、工作意愿及时调整分工,确保队伍始终保持活力,为基层长效治理注入持续动力。
如今,蒙城县城关街道“五老解牛”工作法,不仅成为化解青少年矛盾、优化基层治理的“金钥匙”,更凝聚起“银发护青苗、共治促和谐”的强大合力,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了温暖而坚实的“银发力量”。(李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