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秋开学之际,上海校园午餐问题再度成为社交媒体热议焦点。家长们集体吐槽餐食难以下咽、油腻不堪,甚至频现食品安全隐患。
焦点聚集于供应商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简称“绿捷”)覆盖全市超500所学校,日供餐量逾50万份(9月15日,上海徐汇、普陀、闵行多所中小学午餐被紧急撤换,学生称“虾仁炒蛋有臭味”,部分孩子食用后呕吐。绿捷回应称“虾仁含细沙”,强调“非所有批次有问题”,但家长晒图显示虾仁发黑、带腐败气味,明显与解释矛盾。家长参观配送公司后爆料:大量冷冻肉保质期长达12个月,鸡蛋是鸡蛋液,肉和虾为“僵尸肉”,用的都是大桶杂牌油。
此外,相关控诉帖在网络上被删除,包括质疑“预制菜关系户绿捷进校园”的文章。)
随后,官方通报如下:
![]()
但这家公司的回复也让人感觉其傲慢和对消费者的轻视,一副“你奈我何?”的高高在上。
![]()
就此食安事件,媒体深挖之下,一条复杂的股权链浮出水面:一家校园供餐公司,股权却错综复杂,经层层扒开才发现实际控制方指向了新希望集团。其通过控制的厚生资本控制香港公司Green Express Foods,从而控制上海绿捷公司。
![]()
新希望集团创始人刘永好,这位四川首富的商业帝国,竟然用如此迂回方式触及上海学生的餐桌,用心可谓“良苦”,甚至还有其他集体供餐(比如赛事,疫情期间供餐等)。
对于年营收1400亿元的新希望而言,上海校园配餐市场仅15亿元规模看似微不足道,但实则承担重要角色:稳定的现金流,还能消化公司的主业产品。所以,而新希望在养猪业务持续亏损之际,绿捷加速扩张,光8月单月就中标上海27个项目?
![]()
![]()
如此劣迹斑斑的公司是如何能连续中标?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新希望,从饲料巨头到校园餐饮,这一跨界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
被大众忽略的“金矿”:校园配餐的盈利秘诀
上海校园配餐市场年规模虽仅15亿元,对新希望这样的巨头而言本不值一提,但细究其财务逻辑,却是一门高回报生意。
绿捷服务50万学生,家长预付模式(如每月400元)让公司账上常年沉淀2亿元资金,无息使用可产生年化600万元理财收益。更关键的是成本压缩:业内估算,一份午餐食材成本3-4元,人工1.5元,配送1.5元,总计不超过10元,而收费15-25元,毛利率最低33%,高端区域如静安区可超60%。
以18元餐标为例,实际食材成本仅4-5元,剩余空间转化为纯利。
而细究其公司,绿捷2024年末员工仅1567人,人均服务320名学生,人均年产值115万,规模效应则让进一步摊薄开支。
投资人分析称,这项生意“旱涝保收”:无论经济如何波动,孩子仍需用餐;政府补贴加持,供应商还有折扣。覆盖10万学生即可年赚3000-4000万元,现金流优势突出,无应收账款风险,对比新希望饲料赊销、养猪资金占用,校园业务如及时雨。2023年新希望募资73.5亿元,其中22亿元偿债,凸显资金压力。
此外,学校招标机制也让团餐供应商成“终身客户”:更换需重招、家长会议、教育局审批,门槛高企,一般都是一次招标,终身使用。绿捷自2014年成立(前身1999年上海绿捷快餐有限公司)起,学校数从数十增至500多,几乎零流失。
其中标能力惊人,8月拿下27校,在竞争招标中罕见,这背后是懒政还是“钞能力”的贡献?
新希望的深层算盘在于产业链协同。2021-2023年扣非净利累计亏损135亿元,2024上半年续亏12.17亿元,股价腰斩,市值蒸发千亿。
养猪出栏1768万头虽全国第三,但猪价暴跌致巨亏。50万份午餐年耗数千吨肉类,提供稳定消化渠道;内部采购可调节定价,利润腾挪灵活。相较主业动荡,校园业务成避风港。
既知此项业务对公司是个香饽饽,为何不用心经营,而非要用黑心食材,其企业的初心值得拷问!
股权迷局:香港离岸的隐身术
绿捷屡遭投诉却频中标,引发“强大背景”猜测。
其为港澳台独资企业,唯一股东香港Green Express Foods(2018年4月成立)。董事张天笠、王航、陈云仪均来自厚生投资(Hosen Capital)。王航为厚生创始合伙人,同时任新希望集团副董事长。
链条延伸至新加坡Harford Global、开曼、BVI等离岸实体,追溯难度极高。
澳洲肉企Kilcoy Global Foods(KGF)纳斯达克上市文件则曝光更多:董事会包括王航、刘畅(刘永好女儿、新希望六和董事长)、张天笠。
厚生2010年由王航、张天笠创立,专注食品投资。绿捷管理层更直接:董事长陶煦曾任新希望六和总裁,现掌金橡树投资(新希望全资);总经理葛均锋参股上海易亨(新希望资产持95.25%),并任多家关联企业高管,如上海芸味食品、威海裕丰水产。
葛均锋还是上海9家学校配餐企业法人,31家企业股东。
而时间线也比较巧合:2014年绿捷成立,创始人张国华2018年9月退出,Green Express接手。同期,绿捷短暂控股品测检测(检500多校午餐),后转股荀凤娣(80%)、张美华(20%),后者疑为张国华亲属,也就是新希望自己控制的第三方检测公司为自己的配餐公司提供“第三方”监控!
这样的架构,难道市场监督部门不知晓?如果不知晓就是失察,如果知晓却任意其胡作非为则为渎职!
代际裂痕:新加坡护照下的身份错位
2019年新希望乳业上市,刘永好二次敲钟,刘畅在侧。但招股书曝刘畅2012年获新加坡籍,李巍(刘妻)亦然。
掌控中国50万孩子午餐的公司,实控人却持外资身份,是中国企业做不了这些传统生意,还是?为何这些人做不好学生餐?因为他们的孩子不在中国就读、不吃校餐,怎会在意质量?”
刘永好一代实业起家,曾卖妻子的手表养鹌鹑而致富,相信“勤劳致富”。二代刘畅MBA背景,却青睐资本全球化。财富全球配置成常态,却酿价值观断裂。这也是中国民企的悖论:一代赚在中国,二代花在国外;一代实业报国,二代资本无界。
从创业传奇到公众质疑
刘永好42年从1000元到770亿身价,铸就了传奇。
但延伸至上海餐桌,却变质变味。校园配餐照见民企转型尴尬:主业困顿下的仓促多元化、资本侵蚀实业、传承断层。昔日梦想“吃得起肉喝得起奶”,今成家长痛骂的“难吃午餐”。
历史记不住你个人的财富,而但能记住你作过的恶。
发声不易,感谢点赞➕转发。
早七点准时发文
大家好,我是江南君,一个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老boy。
做过监理,行政,金融,设计,干过培训,超市,餐饮,投资,外贸……
喜欢写点文字,思考点人生,管管闲事。
多年后,当后人问我对社会做了哪些贡献时,我会自豪地说,面对事实,我做了诚实的记录和评论。
为防失联,加好友(67932342)
加入知识星球,每日分享干货,提升认知!
![]()
10万+文章
【社会】
【社会】
【社会】
【社会】
【社会】
【社会】
【时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