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时间一般在9月22到24日之间,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秋分点),几乎直射赤道,全球各地均昼夜平分。是日起,太阳直射点继续逐步南移,北半球的昼渐短、夜渐长,气温也将会进一步下降,昼夜温差也将愈发明显。
![]()
董仲舒《春秋繁露》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被认为是昼夜均等,寒暑平衡的中间点,是“平分秋色”之时。但各地的温凉更迭大不相同。
![]()
1
如何判断秋分日
![]()
在秋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白天和黑夜平分24小时。所以,今天的白天时间和夜晚时间是等长的。按照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理论来分析,一年中,昼夜平分的日子也就两天,即春分和秋分。
![]()
如上图中二分二至日的判断,需要先找出北极端并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判断可以按如下方法进行:
①找出位于轨道长轴端两侧的位置,它们为二至日;如果图较为规范,位于距离太阳较远端的为夏至日,另一端为冬至日;
如图不规范,则:②找出北极端斜向太阳一侧的地球,该位置即为夏至日,另一侧(北极端偏离太阳的一侧)即为冬至日;
③按地球公转方向:依次为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
2
昼夜平分
大家都知道
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所以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面向太阳的半球,叫做昼半球,就是白天
背着太阳的半球,叫做夜半球,就是黑夜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
自转的同时又围绕太阳公转
使得昼夜半球也不断自东向西移动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交线叫晨昏线
这样就形成了昼夜的交替

自夏至开始后,到秋分这段时间里
我国的昼夜分布格局都是昼长夜短
随着太阳直射的位置不断向南移
白昼会一天天变短,夜晚则一天天变长
直到秋分这一天,昼夜变成等长
秋分过后,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向南半球推移
这时我国白昼和黑夜的时长发生了重要变化
即开始呈现出昼短夜长的分布格局
![]()
![]()
![]()
为何只是理论上昼夜平分?
①晨昏蒙影现象
![]()
日出前和日没后的一段时间内天空呈现出微弱的光亮,这种现象和这段时间都叫作“晨昏蒙影”。
这种现象是由大气散射引起的,与季节、当地经纬度和海拔高度以及气象条件等有关。
![]()
日出前曙光初露的时刻称为晨光始;日没后暮色消失的时刻称为昏影终。与此相关的现象还有白夜现象。
![]()
白夜,是在纬度达到一定度数的地区(中高纬,接近极圈,但在极圈外)太阳落到地平线下只能达到一个很小的角度。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整夜天并不完全黑下来。在我国最北端漠河附近,夏季接近夏至日时,会发生白夜现象。
②大气的折射
![]()
日出或者日落时,太阳在斜射经过大气层时,太阳光会由于大气层而折射,使得我们看到太阳的位置比太阳的实际位置要高一些。这种现象,越接近地平线越明显。这样,白昼就大约增加了5分钟。
3
秋分特殊现象
影子不见了
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如果你在赤道线上某地,当地正午时分就会发现在赤道上的物体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
秋分“悬日”
“悬日”指一年中某些特定的日子,日出和日落时太阳正好出现在街道正上方、悬在两侧高楼大厦之间的戏剧性画面。 它可以在任何一个东西向(或略有斜度的偏东南-西北、偏东北-西南)街道,且街道尽头地平线视野不受阻碍的城市中出现 。
![]()
就我国很多地区而言,一年中有两次机会可以看到“悬日”景观,一次是春分日,一次是秋分日。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日出日落的方向也几乎在正东与正西方。太阳直射地球赤道的清晨或傍晚,在方向很正的东西向街道尽头的地平线上,太阳会冉冉升起或徐徐落下。相对于旭日“悬日”,很多人更喜欢落日“悬日”。
![]()
秋分日这天,如何赏拍“悬日”?笔直的东西向街道、合理的拍摄点位以及一个能观赏到太阳的天气,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赏拍“悬日”不局限于秋分日,若非视角特别严苛,秋分日前后一两天也可以。另外,部分城市赏拍‘悬日’的最佳时机,也并不一定在秋分日这天,这要看其街道走向而定。摄影爱好者可根据自己所在城市的街道与地标方位,因地制宜测算“悬日”的最佳拍摄窗口。
![]()
南北极共见白昼
南、北极点附近有共同的白昼,秋分这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极同时都可以看见太阳,分享着同一个白昼。
![]()
![]()
物与影同长
如果不去考虑时时间分、秒等的影响去测量,正午时分,南、北纬45度地方物体的高度和影子一样长。秋分日在北纬45度线上,可轻易的丈量出建筑物的高度,因为影子的高度和实际物体一样长。
全球各地昼夜均分
不严格的说,这一天全球各地昼夜均分,都为12个小时。
4
秋分日太阳运动轨迹
北半球的春、秋分当天
太阳直射赤道
日出时间为6:00
日落时间为:18:00
(当地时间)
![]()
太阳视轨迹移动到赤道上空
你会看见太阳清晨
从正东方升起
黄昏由正西方落下

动图展示☝
5
秋季的不同划分方式
①从天文学说来说,北半球9、10、11月为秋季,南半球3、4、5月为秋季。
②从气象意义上划分,北温带的秋季在8月23日(处暑)~11月20日(小雪);南温带的秋季在2月19日(北半球雨水)~5月21日(北半球小满)。
③根据气候和平均温度划分四季,其指标是候均气温低于10℃的时期为冬,高于22℃时期为夏,10~22℃期间分别为春秋季。在中国秋季从立秋开始,进过初秋、中秋和深秋,到立冬结束。
④不同地区的划分标准不同
![]()
北半球四季的划分
6
秋分与天气
秋分至暑热尽,秋分节气期间,随着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越来越短,气温逐日下降,我国秋季版图也将达到鼎盛。
根据最新的入秋进程图,看看你家步入真正的秋天了吗?
![]()
而秋分节气期间又有哪些高影响天气?
![]()
来源:中国天气网
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
![]()
影响“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冷锋天气系统
秋季为何秋高气爽
![]()
7
秋分与生物
一 · 秋季红叶
到了深秋季节,由于气温下降,天气变冷,植物叶子内的水分逐渐减少,葡萄糖浓度越来越高。而葡萄糖的增多和秋天的低温则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花青素是一种不稳定的有机物,本身没有颜色,当它遇到酸性物质时变成红色,遇到碱性物质时会变成蓝色。这样,花青素在酸性的叶肉细胞中就变成了红色,所以树叶就变成了鲜红色。
![]()
二 · 秋季叶落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各种落叶类植被纷纷将叶子从枝干上脱落。这是因为落叶可以使植物减少蒸腾、保持体内水分,是其度过寒冷和干旱季节的一种适应,这一习性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
三 · 秋雁南飞
大雁的故乡是在北方西伯利亚一带,由于北方的夏季日照时间长,食物丰富,天敌害不多,所以非常适合哺育幼雏,可是到了北方漫长的冬季,各种虫和植物种子等可供食物用品都不见了,大雁找不到食物吃,便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向比较温暖的南方,成为了著名的侯鸟。
![]()
四 · 秋虫坯户
一些春分开始活动的小虫,由于气温下降,开始回到土里准备过冬,也就是秋分二候蜇虫坯户。
![]()
8
秋分与灾害
1
霜冻
秋分后,北方冷空气的频繁南下致使我国北方温度明显降低。在晴朗无风的夜间或清晨,辐射散热增多,地面和植株表面温度迅速下降,当植株体温降至0℃以下时,植株体内细胞会脱水结冰,遭受霜冻危害。因为初霜冻总是在悄无声息中就使作物受害,所以霜冻有农作物“秋季杀手”的称号。
![]()
2
低温冷害
秋季低温冷害是指淮河以南晚稻抽穗扬花期,受到低温天气的影响,收成减产。由于此种灾害在华南地区多发生在“寒露”节气前后,故称寒露风。
秋季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发生期自长江流域向南逐渐推迟。
![]()
3
秋乏秋燥
这是和人类身体健康有关的。进入秋季后,天气干燥,身体很容易出现“秋燥”现象,咽、鼻、口、唇干,咳嗽少痰,此为凉燥。同时很多人还有懒洋洋的疲劳感,此为秋乏。饮食上应多吃一些清润温润的食物。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