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示,以北京大学章志飞和韦东奕为主要完成人的项目《流动转捩机理的数学研究》,通过了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初评,初评建议等级为二等奖。这一奖项含金量有多高?研究成果对该学科有何意义?
许多人以为这只是个普通的二等奖,其实里头全是学术分量。同时也说明中国基础科研的底气越来越足。
我们先来看官方是怎么说的。
科学技术部官网公示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公告第103号》。公告提到,202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工作已经结束。通过初评的60项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中,6个项目初评建议等级为一等奖,54个项目为二等奖。
北京大学的章志飞和韦东奕的项目《流动转捩机理的数学研究》,正在这54个二等奖项目之中。
![]()
注意这个奖项的名字——国家自然科学奖。它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科学奖”,历史上拿过这个奖的人都是谁?华罗庚、钱学森!更名之后,获奖者也是陈景润这个级别的人物。
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奖,是中国科研界的顶级荣誉殿堂,是衡量基础研究突破的“国家标准”。
那么,这个《流动转捩机理的数学研究》又是个什么来头?
![]()
简单说,它研究的是流体从平稳层流到混乱湍流的转变过程背后的数学规律。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理论,离生活特别远?
但你想想,飞机为什么能安全飞行?高超音速飞行器如何克服极端气流?风力发电机叶片怎么设计效率最高?甚至我们每天的天气预报精度能提升多少?所有这些问题的底层,都离不开对流动转捩机理的深刻理解。
以前,工程上大多靠经验公式和大量实验来“试”出最佳方案,成本高、周期长。
![]()
而章志飞和韦东奕团队的工作,就是从数学理论上把这个问题“算”明白,把底层规律用方程式清晰地刻画出来。
那有人可能要问:为什么这么重要的突破,初评只是二等奖,不是一等奖?
这里需要搞清楚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选逻辑。一等奖宁缺毋滥是常态,能被评为二等奖,实际上已经是当年全国范围内顶尖的科学贡献,尤其是在竞争极其激烈的数学领域。
而且,基础研究的价值,往往不是立竿见影的。它的真正威力,可能在十年、二十年后才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领域爆发出来。就像陈景润当年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当时多少人觉得“不实用”?但它的意义在于提升了中国数学的整体自信与攻坚能力。
那么,为什么是章志飞和韦东奕?为什么是现在?
答案并不复杂:因为中国的基础科研土壤,已经到了能持续产出这种重量级成果的阶段。
![]()
韦东奕,很多人认识他是因为那个“扫地僧”般的形象——手提馒头、矿泉水瓶的数学天才。但很多人当时也只是看个热闹,甚至有人质疑他研究的东西“有什么用”。
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奖给出了最有力的回答:你们觉得“没用”的,恰恰是国家层面认定的、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重大科学发现”。
这不是偶然。它的背后,是中国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是像北京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提供的安静书桌,是一代代数学家坐冷板凳、啃硬骨头的传承。
相比之下,某些国家在干什么?不断削减基础科研经费,让顶尖人才去华尔街搞金融模型,或者去硅谷写应用代码。短期看是市场高效,长期看是动摇了科学的根基。
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应用技术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你今天芯片卡脖子,追根溯源,是不是在基础物理、基础数学上曾经欠了账?
所以,每次我看到有人酸“中国基础科学不行”“数学家都是脱离实际”,我就觉得可笑。
你不看看国家科技奖励的公示名单?你不看看像韦东奕这样的年轻学者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心无旁骛地做研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理工科人才储备,有持续增长的研发投入,还有巨大的应用市场对基础研究提出的真实需求——这种综合优势,是别的国家难以复制的。
许多国家基本上只能努力跟上大势,而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突破,则是开创大势。
它不是等待国际学术界“认可”,而是主动挺进无人区,去解决那些人类认知边疆的根本性问题。
![]()
当然,初评通过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终评。但能走到这一步,本身已经证明了项目的实力和潜力。
有些人总喜欢说,“基础研究离现实太远,不如多搞点应用技术”。但这一次,国家之所以重奖这个项目,恰恰是因为——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未来的技术突破将成为空中楼阁。继续忽视数学这样的基础学科,将不符合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
这不是一个奖项的归属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科技战略方向的昭示。
但它也提醒我们:真正的科学突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十年甚至几十年的积累,需要一代代人的接续努力。
从华罗庚、钱学森,到陈景润、李四光,再到今天章志飞、韦东奕这样的中青年学者,中国的基础研究正是在这种传承中稳步向前。
而这,仅仅是中国基础科学崛起的一个缩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