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近日,在宣城市宣州区五星乡刘福村的田埂间,满是忙碌身影,吴爱华和农户们两人一组,在芹芽地里仔细挑选幼苗。嫩绿的芹芽苗被整齐码进桶中,即将移栽至大田。这片被圩区清水滋养的土地,正用特色种养的“金点子”,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变成了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作为刘福村的“老把式”,吴爱华种芹芽已有10余年。“我们这里的水土好,种出的芹芽嫩、脆、无渣,根本不愁卖!”她笑着说,每年9月移栽、10月底上市,商贩会主动上门收购,销往芜湖、合肥等地。
靠着2000亩“福雪”牌芹芽这张全国“一村一品”的名片,村里家家户户走上了“一稻一芹”的种植路,每亩产值稳定在3万元左右。全村仅芹芽一项年总收入就超6000万元,像她这样年收入近10万元的农户,全村已有120余户。曾经只种水稻的田,如今成了“绿色银行”,清水润田的生态本底,让芹芽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不只是田地里的“绿金子”,村边的水塘同样藏着“致富经”。走进宣城市现代渔业有限公司,四四方方的水塘波光粼粼,全自动喂食机定时投饵,沙塘鳢在水中欢腾;育苗池里,村民周水兵穿着防水衣,和工友一起拉网捞苗,3000斤鲶鱼苗正准备发往周边养殖户。“以前守着水塘没头绪,现在在家门口打工,一年能挣3万元,比出去打工舒心多了!”周水兵的话,道出了不少村民的心声。
这家2009年成立的省级水产良种场,专做沙塘鳢良种繁育,把圩区的“闲水”变成了“活水”。
“3月孵化、5月投塘、年底上市,我们摸索出高密度精养模式,水质把控、饵料配比都有讲究!”负责人陈国明指着30亩试养塘介绍,通过生态养殖技术攻关,亩产可达1000斤,年收入预计约500万元。
如今,基地不仅带动周边村民就业,更把“清水养鱼”的技术教给农户——既守住了水塘的洁净,又让水产养殖亩产值翻了番,实现了“养鱼不脏水,治水能养鱼”的良性循环。
从“一稻一芹”的绿色种植,到“清水精养”的生态渔业。如今,村里盘算着再扩大芹芽种植面积、拓宽销售渠道,让“福雪”芹芽的品牌更响;水产养殖也计划推广精养模式,带着更多农户抱团发展。田埂上的芹芽青,水塘里的鱼儿跃,刘福村正用生态与产业的“双向奔赴”,让“日子甜蜜蜜”的笑声,飘得更远、更久。(吴舒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