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古代各种历史文献时,官员的升迁任免是必涉及之事,常常会遇到“擢升”“贬谪”“左迁”等各种有关词汇。
或许你也会有些许疑惑,同样的任官,为何会用拜、授、选等不同的字;某些官员犯了事受到惩罚,革职、罢职一字之差,又有啥区别?身兼数职是加和兼又有何不同?
今日,就让我们一同解读这些简单却各具意思的词汇,能够帮助我们快速读懂古代官场的升迁任免、看懂官员仕途沉浮。
![]()
想当官?第一步得“被任命”。古代任命官职的词不少,但每个词都藏着“仪式感”和“规格”差异。
拜:多指授予高官或要职,如三公、九卿、将军等,强调任命的庄重性与权威性,常伴有隆重的礼仪仪式,表示极高的敬重。
《史记·淮阴侯列传》里“至拜大将,乃韩信也”,刘邦拜韩信当大将军时,特意搭了个高坛,全军围观,这就是“拜”的排面。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元光六年,拜为车骑将军。”“车骑将军” 为高级武官,用 “拜” 体现任命的郑重。
授:相比“拜”的仪式感,“授”更日常,强调 “给予官职” 的动作。无论官职高低、是否初次任命,均可使用。
《三国志》里说诸葛亮“以亮为军师中郎将,授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就是说刘备正式下文,让诸葛亮管这三地。
除:很多人认为“除”是指罢官,其实在古文中是授予官职的意思,《汉书·景帝纪》中的“初除之官”指的是新任命的官员。“除”字本意是“台阶”,引申为“离开旧台阶,踏上新台阶”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征:是皇帝或朝廷直接从民间、地方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人任官,无需经过常规选官程序(如科举、察举),强调 “自上而下的选拔”,那叫“征”。相当于今天的“国家一级人才引进”。《汉书・公孙弘传》:“武帝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弘年六十,以贤良征为博士。”公孙弘因 “贤良” 的才能被汉武帝直接征召为博士。
辟(bì):与 “征” 的 “皇帝征召” 不同,辟侧重 “地方或高官的选拔”,也就是领导自己“招下属”。
古代的三公、州郡长官也有招聘权,他们自己给自己挑手下叫“辟”。《后汉书·董卓传》说“(董卓)少尝辟胡轸为吏”,就是董卓年轻时,胡轸曾是他的下属。
选:通过选拔程序任官,侧重 “按制度选拔”(如察举、科举)核心含义:“选” 是通过常规选拔制度(如汉代察举制、唐代科举制、宋代铨选制)任官,强调 “按制度流程选拔”。《明史·选举志》里“选人自丞、簿以下,始听部授”,就是说基层小官得通过考核,由中央部门统一分配。
举:和“选”类似,但更强调“推荐”。比如商朝的傅说,本来是个筑墙的奴隶,被商王武丁发现是天才,直接“举以为相”——这就是“举贤不避出身”的典型。
![]()
当上官后,谁不想往上爬?因此官员获得提拔时,史书会使用以下词汇来记录这件事。
擢(zhuó):从低阶或基层官员中选拔优秀者,提升至更高职位,侧重 “破格”,有种火箭式提拔的感觉。
《战国策》里说燕昭王“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就是说燕昭王把一个普通门客(乐毅)直接提拔成高管,这波操作堪称“古代职场逆袭天花板”。
《汉书・董仲舒传》“仲舒以贤良对策,擢为江都相”,都是越级提拔的体现。
升/晋:通用升迁,无特殊限定核心含义:最普遍的官职提升表述,不限职位高低、是否破格,仅表等级上升,常规涨工资。
进:多用于爵位、阶级的晋升,如由侯爵进为公爵。《史记》中刘邦“进韩信为楚王”,便是封爵上的晋升。《资治通鉴・唐纪》:“玄龄既拜,进爵邢国公。”
起:从“失业”到“再就业”。如果官员被罢免或退休,又被重新启用,叫“起”。《明史·海瑞传》里“起故官,莅事精明”,就是说海瑞之前被罢官,后来又被起用,回到原来的岗位,而且干得更漂亮了。
拔:特指从低微位置提拔人才。李密在《陈情表》中写道“过蒙拔擢,宠命优渥”,表达了对朝廷知遇之恩的感激。
![]()
当然不是所有调动都带“升”字,有的只是换岗,甚至“明升暗降”。
转:最常见的“换单位”,官职等级不变,从一个职位调任另一职位,侧重 “系统内或同级调动”。例如转吏部郎中为户部郎中、转县令为邻县县令。
调:与 “转” 近义,平级变动,但是比“转”更宽泛,可跨部门、跨地区、也可能是换岗位。
移:平级调任,多指向地方官调动,从一地移任另一地。
迁:重点中的重点——它可能是升,也可能是降!
这是最容易混淆的词。“迁”本意是“移动”,所以“右迁”是升职(古代以右为尊),“左迁”是降职。
比如《汉书·贾谊传》里“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一年升了好几级,这就是“右迁”;
而白居易《琵琶行》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就是被贬去当司马,从京官变地方官,妥妥的“左迁”。
兼:一人干俩活。同时担任两个官职叫“兼”。《旧唐书·德宗纪》里“兼中书令”,就是说某人既是原来的官,又额外管中书令的事——相当于“副总理兼外交部长”。
领:挂个虚职捞实权。“领”是“兼任低级别职位”。比如诸葛亮《出师表》里“领益州牧”,他本来是丞相(中央官),再“领”益州牧(地方最高长官),等于同时管中央和地方,权力翻倍。
摄/署:临时当官“救火”。
“摄”是“代理”,“署”也是“代理”,但“摄”更正式,“署”更临时。《左传》里“羊舌摄司马”,就是说羊舌职暂时代理司马的职位;
《三国志》里“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诸葛亮被临时授权处理左将军府的事务,等正式长官到位,他可能就归位了。
判/权/行:高位“屈尊”管低职。
“判”是高位兼低职,比如范仲淹当参知政事(副宰相),同时“判许州”,就是既管中央,又管许州的地方事务;
“权”是“暂时代理”,比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里“权知国子博士”,柳宗元暂时当博士;“行”是“代理中央官去地方”,比如《史记·项羽本纪》里“乃行略定秦地”,项羽代理上将军去打秦军。
加:给官职“贴金”。在原有官职上再加荣誉或权力,叫“加”。比如岳飞被“加少保”,少保是正一品虚职,但能拿更高的俸禄。
![]()
当然,官场如人生起伏不定,有人起高楼的春风得意,也就有人楼塌了的垂头丧气,表示降职贬官的词也不少。
贬:普通降职,就是“官职往下调”,也可以是能力不够不胜任这个职位,也可以是因罪被贬。
《旧唐书·刘禹锡传》里“贬连州刺史”,刘禹锡因为参与政治改革,从中央官员被贬成地方小官,这就是“贬”。
谪:通常比贬要严重一点,降职流放到偏远地区。范仲淹《岳阳楼记》里“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被贬到岳州(今湖南岳阳),带着“因罪惩罚”的意味。
削/夺:直接“炒鱿鱼”,没收福利。“削”是削去官职,“夺”是剥夺爵位或权力。《战国策·齐策》里“削迹于卫”,就是说某人在卫国被剥夺了官职,赶出城门;带有强制、惩罚的意味。
罢、免、解:最常见的“下岗”。都表示解除职务,程度略有不同。“罢”常带有强制性;“免”较为通用;“解”则多指解除特定职务。
革:比“罢”更狠,语气更重,相当于“永久开除”。通常与重大过错有关。
《聊斋志异·促织》里“革职严限追比”,就是说官员被革职,还要限期交差,否则治罪。
废:针对帝王或太子的“废黜”。
普通官员很少用“废”,这个词更多用于皇室。《史记·吕后本纪》里“欲废太子”,吕后想把太子刘盈废掉,换自己的儿子刘如意当——结果被张良用“商山四皓”搅黄了。
从“拜”到“免”,从“擢”到“谪”,这些术语,记录了无数士人的理想、抱负、得意与失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