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两所顶尖的学府是无数学子的“梦中情校”。在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小语种及“多语种+”复合型人才正迎来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亚非语言文学、理论经济学、法律专业……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毕业生,凭借小语种等不同领域的“小众赛道”,的敲开了北大清华不同专业的大门。也让我们看到“多语种+”的无限可能。
![]()
上外的小语种实力源于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强劲的学科建设。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为例,其历史可追溯至1951年开设的东南亚语文系,历经多年发展,现设有阿拉伯语、波斯语、朝鲜语等 11 个专业,还开设了马来语、梵语等多个非通用语课程。其中,阿拉伯语、朝鲜语、波斯语等 7 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更是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学院的阿拉伯语言文学和亚非语言文学两个学科点均设有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为学生提供了完整的学术深造路径。
![]()
这样的学科实力为学子们铺就了多元发展的道路。2025届东方语学院毕业生茹超伟、郝雨时、张兆蕾便是典型代表。波斯语专业的茹超伟凭借接近母语者水平的 C1 等级,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公派名额赴伊朗交流,还作为澎湃新闻 “伊朗观察员”撰稿超两万字,最终进入北京大学亚非语言文学专业深造。
![]()
阿拉伯语专业的郝雨时辅修金融学,在四十余门课程中取得满绩,两度担任进博会展商翻译,以跨学科优势成为清华大学理论经济学直博生。
![]()
同专业的张兆蕾则以阿语专四 99.82 分的成绩公派至阿尔及利亚交流,其参与的大创项目获国家级优秀结项,最终进入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攻读硕士。
![]()
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上外丰富的国际资源。学校已与62个国家和地区的 440 多所大学、文教科研机构及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是全球首批与联合国总部及各分支机构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的高校。这样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国际视野,比如,茹超伟在伊朗的交换经历、张兆蕾在阿尔及利亚的学习经历,都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地处上海的区位优势更让上外学子受益匪浅。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为学生提供了众多实践机会,郝雨时参与的进博会志愿服务便是例证。学校还与青浦区人民政府开展战略合作,在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深化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
正是这样顶尖的学科实力与丰富的资源平台,共同构成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核心优势。在这里,“多语种+”的无限可能得到充分彰显,学子们不仅收获扎实的语言功底,更能通过跨学科学习和国际交流,打开通往顶尖学府和多元职业发展的大门,这也正是上外学子出路优质的根本原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