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淮河沿岸风景如画。人民网 郭昊摄
人民网六安9月24日电 (周坤、郭昊)金秋九月,来到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淮河岸边,只见水清岸绿,一望无际的淮河滩涂,浩渺的苇海,构成了水天一色的水墨风景画。
“以前沿淮洼地都没法看,现在随手一拍,发朋友圈都有很多人点赞。”霍邱县居民何明感慨道。
地处淮河中游南岸的霍邱县,特殊的“五河汇流”地貌使其成为皖西最大“聚水盆”——大别山区五大支流在此交汇,而淮河上游受洪泽湖泄洪能力制约形成“悬河顶托”,每遇汛期便上演“关门淹”的困局。
“水来了跑,水退了愁”曾是沿淮群众的生活写照。这种“锅底洼”困境,让素称“江淮粮仓”的农业大县,长期被水患捆住发展脚步。
为扭转困境,沿淮洼地治理被提上日程。作为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安徽省沿淮行蓄洪区等其他洼地治理工程(霍邱段)总投资18.92亿元,在城西湖、城东湖、姜家湖、临王段、史河、淠河等六大洼地片区铺开“治水矩阵”。
疏浚排涝沟渠196.3公里,加固圩堤132公里,新建重建排涝泵站29座、涵闸50座、机耕桥70 座,建设总工期3年。同步实施堤顶硬化与岸坡绿化,让水利工程成为“生产堤、民生堤、景观堤”。
今年6月梅雨季,新建成的水利设施迎来首次大考,在集中强降雨时开始抽排内水,区域排涝效率显著提升。昔日“三天大雨必涝”的“大水缸”变身为“吨粮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沿淮洼地不仅巩固“江淮粮仓”地位,更依托水网景观规划生态旅游带,实现从“防洪保安”到“富民兴业”的跨越。洼地治理工程的实施,既筑牢了防汛减灾的“钢铁长城”,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水源引擎”。
![]()
淮河沿岸风景如画。人民网 郭昊摄
![]()
淮河两岸美如画。人民网 郭昊摄
![]()
淮河与远处的城市相映成辉。人民网 郭昊摄
![]()
淮河与远处的城市相映成辉。人民网 郭昊摄
![]()
俯瞰淮河水天一色。人民网 郭昊摄
![]()
俯瞰淮河水天一色。人民网 郭昊摄
![]()
淮河两岸美如画。人民网 郭昊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