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月在现场拍下的照片
市北区兴隆三路上,有座类似碉堡的建筑物,样子有点萌萌的,可以说是一座迷你型碉堡,好多年来一直争议不断,各种说法都,至今仍是个谜。
“小碉堡”只有大约1.5米高,上沿分布有五个类似瞭望观察口,接近顶端的弧顶部分,还有4个像是通风口的小圆孔。
![]()
网友俞宗海2006年拍摄的照片
![]()
网友俞宗海2006年拍摄的照片
其实早在20年前,这种争论就曾有过一段热潮。
2006年湖岛村开始拆迁,文史爱好者探访的路上,有网友拍下了“小碉堡”的照片,在城市档案论坛里争论了多日,也未见统一意见。
![]()
当年这边未改造的时候,上面图片中的这座小天桥,就连接着现在的兴隆三路和对面的国棉三厂一宿舍,下面是胶济铁路,从木头桥到水泥桥,不知现在这座小天桥还也没有了。
![]()
兴隆三路一端就是“小碉堡”的位置,这条路再往前就是四方海水浴场(第七海水浴场)的入口了。
![]()
“小碉堡”的旁边是胶济铁路,铁路的另一端就是发电厂了。
![]()
这个月在现场拍下的照片
上图就是“小碉堡”现在的样子,小门的位置已经被水泥封住了。
转眼20年过去了,最近看到网上又出现了一些媒体人对“小碉堡”的介绍,网友同样是议论纷纷。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有说是日占时期就有的,是一座日军的单兵观察哨;(碉堡)
有说是当时电厂迁到四方时,建的安全瞭望哨;(性质还是同于碉堡)
这两个观点还是不太敢苟同,值得商榷。首先建筑物的立位太低,其内空间狭窄,即使身轻体小的人能够钻进去,也是转身困难。而所谓的瞭望口也是个视线受阻的口径,就是这样一个内部环境,如果说是“碉堡”,钻进一个人很憋屈的闷在里面,跟关禁闭似的,有何意义?瞭望的是什么,观察的是什么呢?
![]()
2006年的“小碉堡”(俞宗海拍摄)
有说“小碉堡”的小门以前下面是下沉空间,下去后正好是一人的高度;
有说下面建有通道壕沟,连接着胶济铁路两端。
通过20年前的图片来看,那时候下面至少是没有的,也可能已经被填埋了。
有说是胶济铁路或是发电厂的检修阀门;
有说是胶济铁路桥梁附近的打卡巡查点;
这两个观点有些认可,感觉可以深入研究一下。
有说是德国人的海防线末梢节点,孤山与“北岭水道部”的观察死角里。
虽然当时德军修建的海岸堡垒(五号炮台)并不在这里,防御示意图也未见“小碉堡”位置,不过这个解释可作为参考。
有说是隆兴纱厂(后来的国棉三厂)的一个电气保护装置,后来被挪移到了这里;
有说“小碉堡"以前是在兴隆一路和海岸路交界的一个检查口,靠近现在的电厂大门那边,70年代末才被挪到了兴隆三路上。(为什么要挪移,还是没人说得清)
还有一种说法,最早讨论的时候就出现过,说70年代末在这里拍电影,这个类似“小碉堡”的建筑就突然出现在了这里,被当作道具使用,完后就留在了这里。
这个和上面那种挪移的说法贴近,但也是值得怀疑,不说挪移这个建筑物费不费事,也没听说过什么电影或电视剧出现过这座“小碉堡”乃至这条路。
![]()
前日在头条号媒体发布咨询时,一位“足智多谋风筝qT”的网友上传一张图片并回复,这种类似碉堡的建筑在欧洲是常见的,作为铁路寻道使用的一种临时掩体,有个铁门,里面关闭外面是打不开的。
图片中的建筑与兴隆三路的“小碉堡”确实非常相似,这或许是一个新的发现。
依旧是众说纷纭,查了很久,确切的历档案史资料还是没有获得。但个人意见,这座建筑确实不是碉堡。
![]()
这个月在现场拍下的照片
亲爱的读者朋友,不知大家对这座争论已久的所谓“小碉堡”有无了解?如有的话也请帮忙献言解惑,让这座神秘了好多年的“迷你建筑物”早日揭开面纱。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