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秋天,虽然苍凉,却也悠阔;虽然清瘦,却也疏狂。
所以,在秋的旋律里,不仅仅只有“悲调”,还有更多为生命之绚烂而起的礼赞,还有更多为生活之意趣而发的朗吟。
![]()
走进古诗词,在最美的文字间,探寻秋天的痕迹,解读诗人的情怀;诗巷在本期为大家分享的,是高翥的一首《秋日》。
这首诗乃作者信口吟出,它用简单28个字写尽秋日之美,也写尽了作者对待人生的潇洒姿态,读一遍就让人沉醉。
秋日
宋·高翥
旋买扁舟载一翁,片帆吹下夕阳东。
西风欲织江头锦,催染秋林叶叶红。
高翥,初名公弼,后改名翥,字九万,号菊磵(涧),
是江湖诗派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因为高翥以布衣身份而浪荡于江湖,所以他还有着着“江湖游士”之称。
高翥不屑于追名逐利,他毕生的时间除了游荡江湖以外,都奉献给了诗与画。在高翥的诗中,有奇妙之景,亦有清欢之趣,对于读者来讲,可谓是一种宝贵的精神食粮。
宁宗嘉定末—理宗宝庆初(约1225—1228),也就是高翥六十岁前后,他退居于绍兴城东南的“菊涧”,修篱种菊,攻诗歌而放舟楫,过着清贫却田静的生活。
我们本期所分享的这首诗就是高翥在一次放舟的过程中,因诗兴一时高涨而随口吟就。
![]()
诗的首句先从作者的举动写起:旋买扁舟载一翁;因为性情所致,随手买来一叶扁舟载着“我”这位老翁出游。
“旋”乃有“随即”之意,那么作者在句中用这个“旋”字,显然在有意突出自己临时起意的这一事情的起因。所以这虽然是一个比较寻常的字,但是我们却能够从它上面看出作者身体方面的自由以及他性格方面的果断。
那么“买舟”这一举动又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重“游荡”的事实,说明他对大自然有着很深的热爱之情,说明作者眼前的景色非常优美。
“一翁”除了告诉我们作者的年事与形象之外,还为画面特意添以重要角色——人物,从而使得整个画面在第一时间就变得有了情感张力。
“片帆吹下夕阳东”;舟上的帆在风的吹拂下,直向夕阳东面驶去。
这一句将画面的空间拓开,把读者的视线拉向远方;与此同时,它还借助“夕阳”这一典型物象为画面涂抹上了柔和的色彩,使得整个画面变得温馨而又浪漫。
“吹下”一词体现出了扁舟的轻盈形象,也体现出了恰到好处的风力。那么在这轻快的扁舟背后,我们还可以读出什么呢?当然是作者轻快愉悦的心情。
“夕阳”在西,“扁舟”在东,二者最大限度地涵盖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把夕阳与扁舟遥遥相对、各成一点的情景裁剪出来。
而稍加细品我们还可以发现,作者所乘的扁舟,也完全被夕阳所包围,它周身沐浴的是夕阳的光彩,同时它又被水中的霞光所浸染着。所以这个画面真是美到了极致,从天到水,从西到东,皆是一片通红,已然把舟与夕阳以及江水融为一体的既视感呈现在读者面前。
![]()
“西风欲织江头锦,催染秋林叶叶红。”;西风像是要在江边织成锦绣一样,它将秋天树林中的每一片叶子都染成了红色。
前两句的色彩尚不足以让画面显得“壮观”,所以作者在后两句中又一次做以巧妙的泼染,给予读者更多的美感享受。
在这里,作者将物象“西风”拟人化,在使得它的形象显得更为生动的同时,也使得诗句本身显得更为新颖灵活,最重要的是使得作者笔下的画面的显得更为丰盈立体。
当然,作者还妥当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树叶比作“锦绣”,借其有效突出了秋天树叶的醒目色彩。
此时此刻,直觉杜牧之“霜叶红于二月花”在这首诗中得以具象化。
西风代作者泼墨,它催红了树叶,也染红了整个画面;而这西风织出的,这树叶染出,不是秋天的苍凉和感伤,反而是秋天的大气和疏狂,是秋天的绚丽与奔放。
所以读后两句,我们除了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愉悦之情以外,还能够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豁达和疏放之意。
![]()
枫叶斜阳遥织锦,悠悠一棹采秋归;读完一首,味留唇齿。
视诗词为知己,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不见不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