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拍摄于九一八事变后某个冬天的照片。照片中是一队身着冬装,荷枪实弹的日寇。这些日寇大部分是步兵,但其中也有几个骑马的家伙。照片中的日寇列队于一处长长的“木墙”(老式板障子)前,木墙内侧有一些平房与木墙垂直排列。这些平房起正脊,覆瓦片,其中还能看到砖砌带楞的方形“呼兰”烟囱立在屋外,可见这些平房为东北满族民居。
一些吉林地方史料,将此照片归入吉林市老照片的范畴。或许是由于木障子和满族建筑是吉林城的街景特色之一,以至于许多人也默认了拍摄地就是在日伪时期的吉林城某处,进而将这张照片用在很多讲述吉林人民抗日作战的场合。事实上收录此照片的史料并未明确指出这张照片拍摄于吉林城,和其他多幅借用的外地老照片一样,只是为了更直观地再现日寇气势汹汹“出征”的场面而已。
由于照片中木墙产生的心理暗示,很长时间内,我也一直以为这是吉林市的历史照片。直到后来在《亚细亚大观》和《亚东印画辑》等资料中看到长春、延吉等地也有大量这种木障子的身影,才知道这种木障子并非吉林城独有,甚至心中还生出一点疑惑——体量这么大的木墙难道会躲过1911年的大火吗?不过,尽管不清楚老照片的最初出处,这种怀疑并没有激发出什么探索欲。
然而有时候缘分是突然降临的,前不久偶然在一本1933年发行的日寇写真集中,发现了这张鬼子列队的照片。照片属于日寇关东军独立守备队(负责警备任务)分页内容,文字说明为“反吉林军扫荡の独立守备第六大队(牡丹江流域にて)”,即拍摄地点为牡丹江流域某地,绝非吉林城。另外,日寇也不是与抗联(抗联于1936年2月成立)作战,而是如《吉林旧影》所述,是1932年春,日本关东军出兵“讨伐”吉林抗日义勇军的情形。必须强调的是,吉林抗日义勇军的主要活动区域不在如今的吉林市城区。
在东北14年英勇顽强的抗日斗争中,中国人民与关东军的较量大致可以分为四大时期(《日本关东军侵华史》)。第一个时期,从“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春,关东军军事“围剿”的主要目标是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个时期,从1933年春至1936年春,关东军军事“围剿”的主要目标是抗日义勇军等部和由中共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个时期,从1936年春至1941年春,关东军军事“围剿”主要目标是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第四个时期,从1941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关东军军事“围剿”的重点是所谓“西南地区”的八路军。从日本写真集标注看,这张照片应属于第一时期的情形。
当年,东北抗日义勇军又可基本分为辽热地区(辽宁、热河)、吉林省、黑龙江省等三部分。其中吉林省的抗日义勇军主要包括冯占海、李杜、张作舟等不愿随熙洽投降的东北军各部,以及宫长海、姚秉乾等绿林武装,他们也被称为“吉林军”。九一八事变之后,吉林军曾在今黑龙江省东部(当时属于吉林省)与日寇及伪军展开过激烈的战斗。另外,1932年2月王德林领导的的义勇军在吉林东部敦化、宁安一带与日寇激战。从时间和地域上分析,日寇列队照片记录的情形,很可能是准备与王德林部作战。
由于种种原因掣肘,吉林省抗日义勇军最后失败,但吉林人民的抗日斗争并没有停止。在之后的岁月里,义勇军余部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舍生忘死,与日本侵略者及其走卒进行了更为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以一腔热血和不散忠魂,在白山黑水间筑起一道值得后辈永远景仰的血肉长城!
![]()
![]()
![]()
![]()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