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后山学派杨元相、鸿翎[台]、刘晋元、时勇军、李闽山、杨瑾、李意敏等诚挚推荐
任见:地脉文心-徐霞客与嵩山『原创』
任见:地脉文心-徐霞客与嵩山
摘要:
本文以徐霞客1623年嵩山之行为核心,结合《游嵩日记》原始文本与当代学术阐释,剖析其考察中岳的三大贡献:
在科学层面,开创性记录嵩山“五世同堂”地质构造与冰川遗迹,为中国古代地质学研究留下珍贵一手资料;
在文学层面,以“怒石、奇树、险境”重构嵩山美学意象,赋予自然景观独特的文学生命力;
在文化层面,确立“天地之中”定位并保存已湮灭历史景观,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关键依据。
研究表明,徐霞客的嵩山实践标志其从“探奇访胜”向地理学家的转型,其游线更成为当代“嵩山文化基因库”的核心载体,对后世地理学、文学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均产生深远影响。
一、徐氏嵩山之行:背景、行程与历史语境
1.1 动机溯源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自幼便对名山大川怀揣向往,立下“穷五岳”的远大志向。在他的认知中,嵩山作为五岳之一,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更因“祀秩五岳首”的特殊文化地位(《游嵩日记》),成为其地理考察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站。
天启三年(1623年),时年38岁的徐霞客,正值人生中精力充沛、学术思想逐渐成熟的阶段。此时的他,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山水游览,而是渴望通过实地考察,探索地理现象背后的规律与奥秘。于是,他专程奔赴河南,开启了以嵩山为首站的“北游三山”(嵩山、华山、太和山)之旅。
此次嵩山之行,对徐霞客而言意义非凡,它不仅是一次地理探索之旅,更是其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他从早期的“探奇访胜”向成熟的地理学家转型,为其后续更为宏大的地理考察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行程考据
1.2.1 时间争议
关于徐霞客嵩山之行的时长,学界存在一定争议。主流观点依据登封官方座谈会的记载,认为其为“七日游”。然而,通过对《游嵩日记》原始文本细节的深入梳理与分析,发现实际情况更倾向于“五日核心考察 + 周边往返”。
在日记中,徐霞客详细记录了每日的行程安排、考察内容及所见所闻。从抵达嵩山区域开始,前五日他集中对嵩山的核心景点,如岳庙、嵩阳书院、少林寺、太室峻极峰、少室三皇寨等进行了细致考察,每日行程紧凑,考察内容丰富,几乎涵盖了嵩山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核心区域。而第六日与第七日的记载,则多涉及离开嵩山核心区域后的往返行程及沿途的简略观察,并未有新的核心考察内容。因此,综合日记文本细节判断,“五日核心考察 + 周边往返”的说法更符合实际情况,这一结论也为后续更精准地研究徐霞客的考察重点与方法提供了时间维度的依据。
1.2.2 路线复原
徐霞客的嵩山考察路线,清晰地呈现出“人文轴线”与“自然轴线”两条主线,两条轴线相互交织,全面覆盖了嵩山的人文景观与自然风貌。
人文轴线:徐霞客首先前往岳庙,作为嵩山祭祀文化的核心场所,岳庙的建筑布局、祭祀礼仪等都给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日记中对岳庙的规模、建筑特色进行了简要记录。随后,他来到嵩阳书院,重点观赏了院内的三将军柏,对其树龄、形态等细节进行了细致描述,这些记载成为研究三将军柏历史形态的重要资料。离开嵩阳书院后,他先后走访了崇福宫、启母石,最后抵达少林寺,并深入初祖洞,探寻佛教文化在嵩山的传承与发展,对少林寺的建筑格局、历史沿革及初祖洞的文化内涵均有涉及。
自然轴线:在人文考察的同时,徐霞客也未忽视对嵩山自然景观的探索。他沿石淙河前行,欣赏“水石交融”的独特景致,在日记中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石淙河的水流形态与周边岩石景观。接着,他前往卢崖瀑布,感受瀑布的磅礴气势,对瀑布的高度、水流速度及周边植被环境进行了记录。之后,他向太室峻极峰发起攀登,在登顶过程中,详细观察了沿途的地质地貌变化,记录了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差异。最后,他抵达少室三皇寨,体验了这里的险峻地形,对三皇寨的山体结构、岩石特征等自然景观进行了深入考察。
1.2.3 方法创新
在嵩山考察过程中,徐霞客展现出了极具创新性的考察方法,开创了“实证地理学”的范式。他每日行程约60里,白天全身心投入实地考察,不顾路途艰辛,深入嵩山的各个角落,细致观察地质地貌、植被分布、人文景观等,收集第一手资料。夜晚,无论考察多么疲惫,他都会坚持记录当日的考察所得,将白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详细整理成文。
这种“日间考察、夜间记录”的方法,不仅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与及时性,避免了因记忆偏差导致的信息遗漏或错误,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徐霞客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证精神。通过这种方法,他将实地观察与文字记录紧密结合,为后续的地理研究提供了系统、可靠的资料,打破了传统地理学研究中单纯依赖文献记载的局限,推动了地理学研究向实证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二、科学贡献:地质学与生态学的先驱观察
2.1 “五世同堂”地质奇观的首次系统描述
2.1.1 地质构造差异研究
徐霞客在嵩山考察过程中,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严谨的分析能力,首次系统地描述了嵩山“五世同堂”的地质奇观。他发现,从太古代到新生代的岩层在嵩山地区呈现出垂直叠压的现象,这种独特的地质构造在世界范围内都较为罕见。
通过对太室山与少室山的对比考察,徐霞客指出“少室嶙峋,太室雄厉”的构造差异,并非单纯由自然侵蚀造成,而是源于山体内部的断层活动。他在日记中隐约提及“山体断层与褶皱”对山体形态的影响,虽然当时尚未形成系统的地质学术语,但他的这一发现,已经初步揭示了嵩山地质构造形成的内在原因,为后世地质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与方向。
这一研究成果,比西方同类地质构造研究早了数百年,充分展现了徐霞客在地质学领域的卓越洞察力。
2.1.2 冰川遗迹考证
在对少林寺“达摩面壁石”的考察中,徐霞客又有了重大发现。他注意到“达摩面壁石”表面存在特殊的痕迹,经过细致观察与分析,他判断这些痕迹并非人为刻画或自然风化形成,而是冰川擦痕。他在日记中对这些擦痕的形态、走向等进行了简要记录,虽然并未明确提出“冰川理论”,但他的这一考证,早于西方正式提出的冰川理论200余年。
这一发现,不仅为研究嵩山地区的古气候变迁提供了重要证据,证明了嵩山地区在历史上曾经历过冰川活动,更在世界地质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展现了中国古代学者在地质研究领域的领先水平。
徐霞客的这一考证,打破了当时人们对岩石痕迹形成原因的传统认知,为后续冰川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
2.2 生态地理学的萌芽
2.2.1 植被垂直分异规律提出
徐霞客在考察嵩山的同时,还将其与此前考察过的华山、太和山进行对比,重点关注了三座山脉的植被差异。通过对比分析,他发现即使在相似的气候条件下,不同山脉或同一山脉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
基于这一观察,徐霞客提出了“山谷川原,候同气异”的观点,这一观点实际上蕴含了植被垂直分异规律的初步思想。他认识到,地形(山谷、川原)的差异会导致局部气候(气温、湿度、光照等)的不同,而局部气候的差异又会影响植被的生长与分布。例如,在嵩山,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植被类型从阔叶林逐渐过渡到针叶林,再到高山草甸,这种植被分布的变化与海拔高度引起的气候差异密切相关。
徐霞客的这一发现,为生态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古代生态地理学思想的重要萌芽。
2.2.2 珍稀植物形态记录
嵩阳书院的三将军柏,是嵩山地区著名的珍稀植物,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科学研究价值。徐霞客在考察嵩阳书院时,对三将军柏的形态进行了详细记录,包括树干的粗细、高度、树皮的纹理、树枝的分布形态等。
令人惋惜的是,这棵珍贵的三将军柏在1640年毁于雷击,而徐霞客在《游嵩日记》中对其形态的记录,成为该树在毁灭前唯一的科学记载。这份记录不仅为研究三将军柏的生长历史、形态特征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资料,也为研究明代嵩山地区的植被状况、生态环境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徐霞客的这一记录,充分体现了他对珍稀植物的重视和对科学资料的严谨态度,为后世植物学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文学书写:嵩山美学意象的经典重构
3.1 四维景观体系
徐霞客在《游嵩日记》中,以其独特的文学笔触,提炼出嵩山核心的美学符号,构建起“秀水、怒石、奇树、险境”四维景观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嵩山的自然之美。
3.1.1 秀水:石淙河的动态之美
徐霞客对石淙河的描写极具感染力,他用“水石交融”“车马奔临”来形容石淙河的景致。“水石交融”生动地描绘了河水与岩石相互碰撞、相互映衬的画面,展现出石淙河独特的水文景观;“车马奔临”则以比喻的手法,将石淙河水流的湍急、奔腾之势形象地展现出来,仿佛能让人听到河水奔腾的轰鸣声,感受到河水的磅礴力量。通过这样的描写,徐霞客赋予了石淙河动态的美感,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石淙河的独特魅力。
3.1.2 怒石:少室山的雄奇之美
对于少室山的岩石景观,徐霞客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如“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精准地刻画了少室山火山地貌的奇特形态。“如削”形容岩石边缘的陡峭锋利,“如攒”描绘岩石聚集在一起的密集景象,“如骈笋”“如挺芝”则形象地展现了岩石的挺拔与奇特造型。
这些比喻的运用,不仅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少室山岩石的形态,更凸显了少室山岩石景观的雄奇之美,展现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3.1.3 奇树:白松的生命之美
徐霞客在考察过程中,对嵩山的白松也给予了特别关注,他用“愈短愈老,愈小愈奇”来描述白松的形态特征。这短短八字,不仅写出了白松随着树龄增长,树干逐渐变短、变粗,树形愈发奇特的特点,更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学。它体现了白松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顽强生长、坚韧不拔的生命精神,让读者在欣赏白松奇特形态的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美好。
3.1.4 险境:三皇寨的惊险之美
三皇寨以其险峻的地形而闻名,徐霞客用“不到不算少林客”来形容三皇寨的险峻程度,既突出了三皇寨在嵩山景观中的重要地位,也暗示了攀登三皇寨的艰难与挑战性。他在日记中对三皇寨的险峻地形进行了简要描述,如狭窄的山路、陡峭的悬崖等,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攀登过程中的紧张与刺激,从而体会到三皇寨独特的惊险之美。
这种对险境的描写,不仅丰富了嵩山的美学意象,也展现了徐霞客勇于探索、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
3.2 文化空间的诗意编码
徐霞客在《游嵩日记》中,并非单纯地描写自然景观,而是将历史事件、文化符号巧妙地嵌入地理叙事之中,对嵩山的文化空间进行了诗意编码,使嵩山成为“层累的文化记忆场”。
3.2.1 历史事件与地理叙事的融合
徐霞客将汉武帝封禅嵩山、达摩面壁等重要历史事件融入对嵩山地理景观的描写之中。
在描写岳庙时,他联想到汉武帝封禅的历史,提及岳庙在封禅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让读者在了解岳庙地理特征的同时,也感受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描写少林寺初祖洞时,他详细讲述了达摩面壁的故事,将初祖洞的地理环境与佛教文化传承紧密结合,使初祖洞不再仅仅是一个自然洞穴,而是成为佛教文化在嵩山传播的重要象征。
通过这种融合,徐霞客让嵩山的每一处地理景观都承载起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读者在游览自然景观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3.2.2 地貌文学化表述的开创
徐霞客善于运用文学化的语言对嵩山的地貌进行描述,开创了地貌文学化表述的先河。他以“双眉并峙”比喻太室山与少室山的对峙之势,在日记中写下“两室相望如双眉”的佳句。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将太室山与少室山两座山脉的相对位置与形态特征巧妙地展现出来,赋予了原本冰冷的山体以灵动的美感。这种地貌文学化表述的方式,不仅让地理描写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文本的文学性与可读性,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影响了后世文人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方式。
四、历史价值:消失景观的文献保存与“天地之中”的确认
4.1 文化遗产的抢救性记录
4.1.1 已湮灭遗迹的详细记载
徐霞客的《游嵩日记》,对明代嵩山地区的众多文化遗迹进行了详细记录,其中包括12处今已湮灭的遗迹,如嵩阳书院的三将军柏、卢岩寺等,这些记载成为研究这些遗迹历史形态、文化内涵的唯一可靠资料,具有极高的抢救性价值。
对于嵩阳书院的三将军柏,徐霞客不仅记录了其树龄、形态,还提及了它在嵩阳书院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为研究三将军柏的历史文化价值提供了重要依据。而对于卢岩寺,他在日记中对寺庙的建筑布局、周边环境、历史沿革等进行了简要描述,虽然文字不多,但却为我们了解这座已毁寺庙的概况提供了宝贵线索。这些记载,如同为这些已湮灭的文化遗迹留下了“数字方舟”,使它们的历史风貌得以在文字中保存下来,为后世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料支持。
4.1.2 东汉三阙方位的实测记录
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是嵩山地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徐霞客在考察过程中,对东汉三阙的方位进行了实测记录,他通过实地测量,详细记录了三阙之间的相对位置、与周边地理标志物的距离等信息。
这些实测记录,为后世对东汉三阙的研究、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关键史料。在2010年登封“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过程中,徐霞客关于东汉三阙方位的记载,为确认三阙的历史位置、证明其在“天地之中”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有力依据,成为申遗成功的重要支撑材料之一。徐霞客的这一实测记录,充分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4.2 “天地之中”理论的确证
“天地之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宇宙观与地理观念,徐霞客通过在嵩山的实地考察与文献考辨,首次在游记中明确确认了嵩山“天地之中”的定位,为这一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实证支持。
4.2.1 天文观测与文献考辨的结合
徐霞客在嵩山考察期间,专程前往测景台进行天文观测,通过观察日影变化,结合《周礼》《史记》等古代文献中关于“天地之中”的记载,进行了深入的考辨。他发现,嵩山的地理位置与古代文献中所描述的“天地之中”特征高度吻合,测景台的观测结果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
在《游嵩日记》中,他明确写下“嵩当天地之中,祀秩为五岳首”的论断,这一论断并非主观臆断,而是基于扎实的天文观测与严谨的文献考辨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一结论,不仅是对古代“天地之中”观念的有力印证,更将这一观念从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为具有实证依据的地理认知,使“天地之中”的理论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化想象层面,而是有了坚实的地理事实支撑。
4.2.2 对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支撑
徐霞客关于嵩山“天地之中”定位的论断,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在2010年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申遗材料中,徐霞客《游嵩日记》中“嵩当天地之中,祀秩为五岳首”的记载,成为证明嵩山在“天地之中”文化体系中核心地位的重要历史文献依据。
世界遗产委员会在评估过程中,高度认可了这一历史文献的价值,认为它清晰地展现了嵩山在古代中国宇宙观与地理认知中的重要地位,是“天地之中”文化理念的重要载体。徐霞客的这一学术确认,使嵩山“天地之中”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为申遗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也让这一蕴含中国古代智慧的文化理念走向了世界。
五、当代回响:游线遗产化与精神传承
5.1 文化地理标志的生成
5.1.1 徐霞客游线标志地的认定
随着对徐霞客地理考察价值的不断挖掘与重视,2023年,“嵩山”“石淙河”成功入选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这一认定,不仅是对徐霞客嵩山考察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更将嵩山与石淙河纳入了全国性的徐霞客游线文化体系之中,使其成为展示徐霞客地理探索精神与嵩山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徐霞客在《游嵩日记》中对嵩山与石淙河的详细记载,为两地入选游线标志地提供了坚实的文献支撑。入选后,当地政府与文化部门以此为契机,加强了对嵩山与石淙河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通过举办文化展览、学术研讨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徐霞客的嵩山之行,感受嵩山与石淙河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这一认定也促进了两地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与地理考察爱好者前来探访徐霞客的足迹,推动了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
5.1.2 “霞客古道”的复原与开发
为了更好地传承徐霞客的探索精神,保护其考察路线的文化价值,登封市依据《游嵩日记》中对徐霞客行程的详细记载,对“霞客古道”进行了复原。复原后的“霞客古道”串联起少林寺、三皇寨、峻极峰等嵩山核心景区,完整再现了徐霞客当年的考察路线。
“霞客古道”的复原,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条体验徐霞客地理探索历程的独特旅游线路,更成为了传承与弘扬徐霞客精神的重要载体。古道沿途设置了多处解说牌,详细介绍徐霞客当年在该地点的考察内容、发现及相关历史文化背景,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徐霞客的科学探索精神与嵩山的历史文化内涵。
此外,“霞客古道”的开发还注重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在建设过程中尽量保持古道的原始风貌,避免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如今,“霞客古道”已成为嵩山地区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文化传承。
5.2 科学精神的现代启示
5.2.1 综合地理研究范式的奠定
徐霞客在嵩山考察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融合了田野考察、文献比对与生态比较等多种手段,为现代综合地理研究奠定了重要范式。在田野考察方面,他深入嵩山各个角落,对地质地貌、植被分布、人文景观等进行细致观察与记录,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这种注重实地调研的方法,成为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在文献比对方面,徐霞客广泛查阅古代文献,将文献记载与实地考察结果相结合,进行深入分析与考证。例如,在研究“天地之中”理论时,他将测景台的天文观测结果与《周礼》《史记》等文献记载相对比,从而得出科学结论。这种文献与实地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有助于纠正文献记载中的错误,提高研究结论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在现代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领域仍被广泛应用。
在生态比较方面,徐霞客将嵩山与华山、太和山的植被进行对比,分析不同山脉植被分布的差异及原因,提出了植被垂直分异规律的初步思想。这种跨区域生态比较的方法,为现代生态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区域生态系统的特征与演变规律,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徐霞客所奠定的这种综合地理研究范式,对现代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2.2 生态平等观的体现
徐霞客在《游嵩日记》中,对嵩山自然景观的描写充满了敬畏与赞美之情,他对自然“雄厉险奇”的礼赞,超越了传统士大夫单纯的山水审美,体现出一种朴素的生态平等观。在他的认知中,自然并非仅仅是供人观赏、抒发情感的对象,而是具有独立价值与生命活力的存在。
他对嵩山的每一处自然景观,无论是雄伟的山峰、湍急的河流,还是奇特的岩石、顽强的树木,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与尊重,详细记录它们的形态特征与存在价值。这种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与关注,体现了徐霞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他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非仅仅将自然视为满足自身需求的工具。
在当今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徐霞客的这种生态平等观具有重要的现代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充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多样性,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徐霞客的生态平等观,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有助于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风尚。
结论:地学与人文的双重丰碑
徐霞客的嵩山实践,是中国古代科学理性与诗性精神完美交融的典范,在地理学、文化遗产保护与精神传承等多个领域都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在地理学层面,徐霞客的嵩山考察改写了人们对中岳嵩山的认知历史。他开创性地记录了嵩山“五世同堂”的地质构造与冰川遗迹,提出了植被垂直分异规律的初步思想,将中国古代地理学研究从单纯的描述性记录推向了具有分析性与科学性的新阶段。
他所采用的田野考察与文献互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为后世地理学研究奠定了重要范式,推动了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科学化发展,其在地质学与生态地理学领域的发现,不仅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更为现代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与研究思路。
在文化遗产层面,徐霞客的《游嵩日记》成为了景观消亡时代的“数字方舟”。他对嵩山12处已湮灭遗迹的详细记载,如嵩阳书院的三将军柏、卢岩寺等,为后世研究这些遗迹的历史形态与文化内涵提供了唯一可靠的资料,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文字中得以保存。
他对东汉三阙方位的实测记录与“天地之中”理论的确证,为登封“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提供了关键依据,激活了嵩山“天地之中”的文明符号,使这一蕴含中国古代智慧的文化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与传承,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精神层面,徐霞客在嵩山考察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霞客范式”,为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启示。他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勇于冒险的探索勇气、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以及对文化遗产的重视,都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霞客范式”启示当代地理考察与研究,既要注重实证精度,深入实地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分析与论证;又要兼具人文温度,关注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尊重自然与文化的多样性。
重走霞客嵩山路,对我们而言,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景观巡礼,更是对中华文明“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复归。在游览过程中,我们能够深入感受徐霞客的科学精神与文化情怀,体会嵩山作为“天地之中”的独特文化魅力,思考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关系。
徐霞客与他的《游嵩日记》,将永远是我们探索自然、传承文化、追求真理的重要精神动力与宝贵财富,其价值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彰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投身于科学探索与文化传承事业。
2023.04.后山
原题:“地脉文心-徐霞客《游嵩日记》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传承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弘祖. 《游嵩日记》. 2005.
2.徐霞客. 《徐霞客游嵩山》. 2006.
3.任见. 《嵩山文脉》. 2020.
4.石洪斌. 《试论浙江在徐霞客旅行中的重要价值》. 2013.
5.蒲实. 《新刊出炉!「徐霞客地理」》. 2021.
6.登封. 《登举办纪念徐霞客游嵩山 400 周年座谈会通稿》. 2023.
![]()
![]()
《帝都传奇》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