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一个人物,一段故事
看历史老照片,品百年沧桑巨变。
大家好,我是历史君,一个搜集整理老照片的博主。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张孙中山年轻时候的照片。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见过。
![]()
上面这张照片,是孙中山十八岁时拍摄的。
照片上的孙中山长相清秀,目光睿智,坚毅中显出几分儒雅。
孙中山出生在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幼年随父亲往来于澳门和广州。从小就接受了很多新鲜思想,看到了很多新鲜事物。1878年,12岁的孙中山跟随母亲远赴美国檀香山,投靠哥哥孙眉。日后,他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而西方世界的秩序与技术给这位乡村少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
到了檀香山,在哥哥的资助下,孙中山先后就读于英美教会主办的意奥兰尼书院和奥阿厚书院。他观察到夏威夷人民如何反抗美国殖民统治,亲见现代化治理体系的运行效率。这些经历使他逐渐形成一种比较视野:中国的积弱非因人民愚笨,而是制度陈腐。当他于1883年返回故乡时,眼前的闭塞落后与檀香山的开放发展形成尖锐对比。他尝试改良乡政,提出修路设灯等建议,却遭乡绅讥讽“年少狂妄”。这些挫折反而坚定他的信念:零星改良无济于事,必须进行根本性变革。
香港求学时期成为孙中山思想成型的关键阶段。他在西医书院不仅习得现代医学知识,更与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纵论天下大事。他们站在维多利亚港畔,眼看外国军舰自由进出中国港口,而自己的同胞却麻木于鸦片烟榻之上。孙中山后来回忆道:“每于课余入港九一带,见乞丐盈途,百姓衣不蔽体,辄自问:读医只能救人身体,何以救国之灵魂?”
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洋洋洒洒一万言。可惜这份凝聚心血的建言石沉大海,李鸿章仅以一句“打仗以后再说”,便将其扔进了废纸堆。天津上书的失败经历使他彻底放弃了改良的幻想,毅然踏上革命征途。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入会誓词中首次出现“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当首批二十余名会员在异国他乡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时,他们或许不曾想到,这个由农家子弟领导的团体,将在十七年后真正终结延续两千余年的帝制时代。
笔者感言:青年孙中山的成长轨迹折射着一代人的觉醒历程——从乡村到海外,从改良到革命,从医人到医国。他的志向并非天生就有,而是在目睹民族苦难与世界潮流的碰撞中逐渐成形。正如他后来所言:“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这种基于深刻历史洞察的坚韧,使得这位出身平凡的岭南青年,最终成为照亮古老中国走向现代的第一缕晨曦。
对于孙中山的经历,大家有何感想?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分享。期待你们的精彩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