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店也能倒闭关门?
在过往印象里,自行买药治疗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很日常的操作,就跟炒菜缺葱姜蒜一样,小毛病都自己买点药,吃完就好了。
所以,各个小区楼下不一定会有商超便利店,但一定会有药店,甚至人流量大的小区,药店基本都是扎堆出现的。
而药店之所以会扎堆聚集,实在是药店的利润过于可观。
![]()
别看药店不起眼,它其实也是“闷声发财”的行业,平时每卖 100 元就能留下 30 多元毛利,刨去房租人工,纯利至少也有 8–10元,赶上疫情期间,毛利还能再多5%,可以说行情越慌,药店就越赚。
2012 年像踩了油门,药店开始一路狂飙,到 2024 年,全国一口气多出 68 万多家,比原来生生多出“半个自己”,十年里规模直接膨胀了五成多。
一迈进2025年,药店行业就像突然掉进冰窖,门店发展头一回出现“负增长”。
![]()
说起来药品卖的也是大众刚需产品,利润率也相对可观,怎么就断崖式地不香了呢?
![]()
其实,连锁药店雪崩之前,在市场上早有预兆。
2024年12月,为避免亏损蔓延,国药一致药业以资不抵债为由,将三家控股公司同步申请破产清算,实现风险切割。
安徽的国药大药房和河源的国致药房,双双宣布“打烊”,直接申请破产
账上一直入不敷出,除了申请破产清盘,再也找不到别的收尾办法。
而山东成大方圆医药连锁有限公司,走的是清算注销程序,这更像是业务条线的精简。
![]()
要知道,这三家公司国药控股的子公司都破产清算了,民间的连锁药企也同样水深火热。
最为知名的代表之一,当属来自山东的漱玉平民大药房。
这家药店成立于1991年,创始人李文杰从医药开发工作做起,随后自己创业的时候就选中了医药零售赛道。
起初,漱玉平民做的还是保健品业务,经过3年的发展,2002年在济南开设了自己第一家药店。
药店的经营策略主打平价,因此漱玉平民也成了山东省首家平价药房。
![]()
高性价比的定位,让漱玉平民很快在山东、河南、辽宁等地开始扩展。
2020年,漱玉平民的门店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一口气超过6000家,会员多得足足2000万人。
2021 年,直接“鲤鱼跳龙门”,在深交所敲钟上市,成了山东第一家“上岸”的药店。
随后在“口罩”的几年里,漱玉平民也是持续走高,2023年就实现91.91亿元的营收。
可进入2024年后,营收就开始逐级递减,没增长也就算了,累计下来还有上亿的亏损出现。
不知大股东们是否预感到寒潮来袭,从创始人到高管,再到战略投资大股东,先后开始抛售股票。
![]()
与此同时各地的漱玉平民药店,开始相继出现关门闭店等情况。
种种迹象无不在说,创始人已经在为跳船铺路了,那剩下的人跑得慢可能就要背锅了。
同样有着“万店大药房”之称的大参林,近况也没有好到哪去。
2023年时大参林就出事了,控股人柯金龙被悄悄留置,随后直接以行贿罪,被判处3年零6个月的有期徒刑。
这个消息对于同为上市公司的大参林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各大股东也开始纷纷减持,甚至直接退出了大参林十大股东排名,就连实际控股人柯金龙也不断减持股票。
![]()
雪上加霜的是,进入2024年后,大参林闭店数量也逐渐上升,截至目前已关停超900家。
2024年,全国就有将近3.2000家药店关门,每开100家就有4.5家熬不住。到了今年上半年,又有6万多家药店接连倒闭。
连锁药店的这片天真的就要塌掉了吗?
![]()
连锁药店这栋“大楼”说塌就塌,有人怪“天灾”——政策、网售、利润被砍;也有人喊“人祸”——乱刷医保、管理烂,但似乎都各有道理。
先说说“天灾”。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全面普及,几乎所有行业都因为这项科技发展,被迫改写了生存法则。
传统的药店零售模式,只是简单地让顾客就近上门购买,对于同样距离的三家店,顾客也都会习惯性选择,少有对售价、厂家等信息差的比较。
随着网络购药的普及,药店的利润就开始被层层削薄。
![]()
药店里卖30块的藿香正气液,网上几块钱就能拿下;标价四五十的感冒药,线上十几块就能买到,便宜得何止是“打骨折”。
不少药店经营者表示,线下门店的房租、水电、人员等现实成本问题,根本不可能用价格与之竞争。
另一方面,随着外卖业务的普及,药品零售也不得不跟着被裹挟进来。
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方便了,但对于商家来说,多一个环节,就少一分利润。
平台要抽成,配送要抽成,两项加起来差不多分走10%的利润,再加上开店的固有成本,几乎没有利润可言。
![]()
这几年医保越来越给力,大家看病拿药都爱往家门口的社区医院跑,图的就是省钱又省事。
一方面,社区医院有相对权威的医生坐诊,可以为一些“小病”提供更专业的意见;
另一方面,老百姓得的那些小毛病,在家门口社区医院就能看,刷医保还能报销一大半,自己掏不了几个钱。
大几十的药品有了医保的加持,也就十几元就能到手,对于当下精细化消费的大家来说,社区医院的便利真是太香了。
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药店当下的处境都越发严峻,有大企业背书的药店或许还能撑一撑,对于个体经营者来说,光是这一个方面就很难让店继续营业下去。
再来说说“人祸”。
药店作为医保惠及的分支之一,原本是为了让民众买药、治病更加方便,可涉及利益时,就会有许多不法分子去钻规则的漏洞。
2024年,哈尔滨四家药店,就曾伪造上万张假处方,骗取医保基金。
药店先是从网上或者医药代表手里,购买有医生名章的空白处方,随后模仿医生笔迹填写假处方。
于是,原本只是短期服用的特药阿伐曲泊帕片,有“患者”竟然连续吃了2年之久。
![]()
这四家药店一查账,涉案金额竟上亿,直接冻住了六千多万医保钱。
此次事件共有51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和治安处罚。
就是有人把医保卡当提款机,钻国家惠民政策的空子偷钱,把大家的“救命钱”硬生生啃出一个大窟窿。
为严防类似恶性事件再次发生,药店监管制度已全面收紧,明确推行“五定”管理机制:定患者、定医疗机构、定责任医师、定处方、定零售药店,实现全流程可追溯、责任可倒查。
因此在店员的选择上,也不能仅仅是会买药就可以,无形中也让药店在经营上,又多了一道运营的门槛。
![]()
但严峻的生存环境下,对于药店来说也不是全无希望。
不少药店已经开始摒弃固有思维方式,不只卖药还开发了多种新功能。
鉴于医保药品监管趋严、利润空间受限,多家连锁药店已主动下调其销售占比,转而加大自费药及健康消费品的经营比重,以求风险可控、收益更稳。
以益丰药房为例,就把一些互联网思维方式借鉴到药店的发展之中,首先就是自建品牌,通过品牌强有力的信任背书,出售西洋参、三七粉等,较为常见且受欢迎的养生产品,提高自己的毛利。
![]()
在经营过程中,将以往的药店售货员,改为家庭健康顾问。
为店内会员建立健康档案的同时,也为为会员提供一些医学服务。
特别是对于那些慢病患者,会有针对性地建立长期跟踪服务,让顾客感到关怀的同时,也增加了更有黏性的销售关系。
据统计,截至上半年,益丰药房会员累计拥有近千万人次,店内会员销售率高达77%。
还有不少药店,将店内直接爆改“健康服务站”,将理疗、艾灸、按摩等项目做了一个综合汇总。
让药店不止于买药一项服务,而是把健康生活打造成生活的一部分,这让原本对养生有追求的顾客,又多了一个新的生活圈。
也有一些药店走起“网红”路线,借鉴文创、奶茶等爆火店铺的发展路径。
![]()
如北京老字号药店白塔寺总店,在这里不仅能买到文创T恤衫,还能买到纯正中草药做的香囊挂饰。
上海药店童涵春堂,还开发出了中药奶茶、中药咖啡等,在年轻人圈子里很火的中式养生叙事,也让药店变成了网红打卡点。
更有一些药店,将AI科技融入线下门店,通过AI问诊、AI辨别等新型技术,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可不管是药店+服务、+文创、+AI等措施,都是在行业发展瓶颈阶段的新尝试。
如今在多变的社会环境里,各行各业都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革,尽管行业进入了寒冬阶段,但对于未来的发展未尝不是一个新契机。
参考资料:
1.凤凰网《一年关店10万家,这个曾经暴利的行业逐渐崩塌》
2.每日经济新闻《“亏得没办法了”,一连锁药房老板自述:忙活一年净亏了2000多万元!去年全国关闭药店约3.9万家,业内人士:今年还会大量关门》
3.创业家《一年关店3.9万家!老板套现、股东跑路…又一个暴利行业开始崩塌》
作者:裴不了
编辑: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