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刚从战争废墟中站起,当时全国粮食亩产不足百公斤,不少地区频发饥荒,“吃饱饭”成为亿万百姓最迫切的期盼。1953年,一位刚从西南农学院毕业的青年出现在湖南的试验田中,他听到生产队干部的无奈叹息:“要是稻谷能亩产千斤,大家就能吃饱了”,这句话让他悄然立下“改变粮食匮乏”的誓言,他就是袁隆平先生。
![]()
当时袁隆平在湖南安江农校担任教员,他经常带着学生在田间劳作,亲眼看到农民辛勤耕耘,可仍然改变不了缺少粮食的窘境。1960年,一场严重的饥荒席卷全国,路边饿殍的景象惨不忍睹:“我亲眼看见五个人被饿死,其中还有一个是我的学生”,这段经历成为激励他走向科研道路的起点,他在日记中写下“都能吃饱饭”的朴素而又伟大的宏愿。
当时国际农学界普遍认为,研究杂交水稻无异于痴人说梦,但袁隆平却在一次细致观察中看到了希望——他发现一株水稻长得格外“健硕”,结实率远超普通品种,于是他小心翼翼地收下种子,只是第二年播种后发现长势并不喜人。不过这次失败让他大胆质疑传统理论,他更加坚持自己提出的观点,从此踏上漫长而又艰辛的科研征程。
![]()
从1964年盛夏开始,袁隆平不分昼夜每天都“泡”在稻田里查看稻苗的长势,只为找到天然优异水稻雄株,因为这是培育新品种的关键。那时的他比耕种的农民还要辛苦,在检查了几万株水稻后,终于在1966年将四株珍贵的雄性不育株繁殖了1-2代,之后他特意对此撰写出一篇论文,详细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这篇论文为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然而就在这个振奋人心的时刻,他却遭遇了巨大打击,特殊时期开始后,他精心培育的试验秧苗一夜之间被人全部拔除,多年心血毁于一旦,他悲痛欲绝地在田埂上痛哭一场,之后他依然咬牙坚持,在烂泥中搜寻到5根幸存的秧苗。1970年,他带领助手前往海南三亚,之后在一片沼泽中发现了一株野生稻,这个发现成为突破“远缘”研究瓶颈的关键。
![]()
1973年,杂交水稻实现历史性突破——三系杂交水稻亩产要比常规水稻增产20%以上,消息传出后震动了整个农业界。但袁隆平并未停下研究脚步,继续发起新一轮攻关,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两系法”研究成功,亩产再次得到大幅提升,那时他站在金黄的稻田里,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离“让所有人吃饱饭”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进入21世纪,袁隆平将目标瞄准了更高产的“超级杂交水稻”,他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2000年实现亩产700公斤,2004年突破800公斤,2011年达到900公斤,2014年更是创下亩产1026.7 公斤的世界纪录。那时他已经年过八旬,仍然经常出现在试验田里,他挽着裤腿亲自观察水稻长势,手上的老茧是他最珍贵的勋章。
![]()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不仅造福中国,更惠及全球,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他多次前往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国家,传授杂交水稻技术。截至2020年,他的研究成果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超过700万公顷,每年都增加数千万人解决了“吃饱”问题,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曾评价他的研究成果:“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位巨匠为了梦想和誓言奋斗了一生,他的名字像稻种般播撒在每一寸渴望丰收的土地上,可他在生活中的吃穿住行都与普通人无异,而他获得的奖金全部用在了科研和公益上。他就是这样一位非常务实之人,他生前常对年轻人说:“要做一粒好种子”,这句话在2021年镌刻在他的墓碑上,激励新一代科学家沿着他的足迹继续播洒“奉献与坚持”的种子。
![]()
袁隆平用一生践行了解决全球粮食安全的承诺:他的研究成果累计增产粮食超过了5000亿公斤,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如今他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但他的“种子精神”早已扎根大地,那些翻滚不息的金黄的稻浪,是对他最好的告慰,同时也是他留给世界最宝贵的财富,他的名字将永远与粮食、希望和奉献紧密相连,他是当之无愧的“杂交水稻之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