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烟火研究所!
我们定期提供很多有趣的内容,可以加一下!
1
今年在外面吃了很多饭店,有两家印象很深刻的。
一家在嵊州,五一带孩子过去玩,在嵊州比较有名的富豪路,无意发现的一家餐厅,进门就是开放厨房,明火亮灶,食材也都在门口的保鲜柜里摆着,老板娘点菜,老板掌勺,当着你面做好。
那个味道,怎么说呢,似乎说不上惊艳,但就是吃着舒服,吃完了特别有回味。
还有一家,是在奉贤,一个好朋友带着去的,叫胖子还是什么,也是现挑食材,现场炒制,做的也就是家常味道,但动了筷子就停不下来。
那顿吃完,晚饭都省了,因为吃撑了。
这两家印象之所以深,就是因为食材都是新鲜的,菜都是当场做的,锅气特别足。
这两年有个感觉,上海外环以内的很多餐厅,不大适合灵长类动物用食,特别是购物中心里面的,懂的都懂,原因么,就像现在因为某大V吃完饭一条微博引发的热议:预制菜比例有些高。
你说难吃吧,谈不上,好吃吧,也说不来,就是一顿饭,留不下什么记忆。
有个四川的朋友来上海出差,带她吃了两天购物中心的饭店,留下了一句话:
“你们上海人活的挺不容易的!”
感觉这是上海被黑的最狠的一次。
2
要说这都是饭店的责任,似乎有些片面。
现在大部分餐饮行业的利润,别说暴利,连基本的利润都很难保证。
房租居高不下,原料及人工成本上涨,外卖平台的扣点较高,整体消费趋于保守,所有的负面因素相加,使开饭店变成了一个风险很大的行业。
所以控制成本就成了各大餐饮企业的基本战略。
怎么控制?标准化就是最有效的方式,无论是食材还是加工,标准化程度越高,成本越低。
以前开饭店,厨师是成本的大头,大厨,二厨,案板师傅,帮厨小工,汤灶师,点心师等等,后厨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套班子,任何一个角色都必须是有经验的熟练工。
你算算工资,能低的了么。
伟大的工业化时代非常丝滑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要具备基本的厨艺基础,能熟练操作微波炉和电磁炉等设备,就可以胜任整个厨师班子的工作,这时何等的进步?
虽然进步的代价是口味的平庸和锅气的消失。
凡事想开点!
古代皇帝吃饭,不能现炒现做,要事先准备好,由御膳房集中制作,经过试毒、检验,再由内侍传入。真正上桌时,已经过了一定时间,所以往往需要“蒸热”或者“温火加热”。
因为反复蒸、隔水温热,菜肴的口感和香气自然不如刚出锅的。清宫档案里就有记载,乾隆、嘉庆时常抱怨菜肴寡淡。
![]()
你看,连皇上都吃的这玩意,这也是“御制菜”,而且由于缺乏科技与狠活,味道还不如咱的预制菜,这么一想,是不是心理就平衡了很多?
3
要说大家不知道自己吃的有多少预制菜,要么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要么是生活常识缺乏。
现在哪家大型连锁餐厅不是“中央厨房“?
当然,中央厨房可以提供净菜、半成品、预制调理包,也可以是只处理到半加工(如切好的蔬菜、腌好的肉)。
所以中央厨房不等同于预制菜,但因为市场需求大,国内大部分中央厨房都生产预制菜,不是什么秘密了。
2023年人民网有一份《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把各大连锁餐饮的预制菜比例列的清清楚楚。
另一个方面是基于生活常识。
我年轻的时候,餐厅吃饭三四十分钟能上齐就不错了,要是有些炖煮的一个小时都会有,那时大家都觉得正常,上的太快还会怀疑是不是剩菜加热。
现在上饭店点菜,二十分钟没上来,立刻就叫起来了:“服务员我们的菜呢?怎么这么慢?”
![]()
一锅炖牛肉,连肉带筋那么大块,不到十分钟就端上来了,热气腾腾又软又烂,就算之前做了半熟的预加工,这时间能干什么?高压锅都没这么快,别说同时还要制作其他客人的菜肴。
很多饭店上菜前给你个沙漏,承诺沙漏漏完上不来打折,有时沙漏还没上来菜都上来了,你感觉“哇”太有效率了。
但只要稍微琢磨一下,十几分钟四个菜,如果是现制,难道厨师都是修仙的,炒菜用的都是三味真火?
4
其实这次引起轩然大波,还真不完全是针对预制菜。
从某种意义上,在预算有限且追求效率的前提下,预制菜必然成为餐饮最重要的趋势之一。
但是预制菜可以上,最好尽到告知的义务,否则付了现制菜的钱,却享受了预制菜的服务,未免不太厚道。
至于安全问题,添加剂和重金属吃了这么多年了,把咱们扔丹炉里都能直接炼丹了,吃完就能渡劫飞升那种----哪儿还差预制菜这点添头。
再说了,你以为非预制就能保证卫生健康?
“淋巴肉”和“僵尸肉”了解一下?
两年的西兰花是长了点,可2015年公安部和海关查获的“僵尸肉”,最长时间都三十年了,这哪是食材,简直就是踏马的历史文物,一口下去全是岁月的沧桑,按正常价格卖给你,都算你占了便宜。
预制菜不可怕,关键是要标准透明,知道吃的都是什么东西。
消费这件事,双方都亮明牌,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要是藏着掖着,那就是割韭菜。
至于预制菜的价格问题,就是见仁见智了,萨莉亚也全是预制食品,也没见几个人吐槽,还有赛百味这样的,当着你的面微波炉一热就呈上来了,你还觉得是健康食品呢。
原因就一个:不贵!
5
关于解决日常餐饮的问题,新加披有很好的经验。
新加坡有独特的饮食习惯,一方面大部分人住在政府组屋(HDB),厨房空间有限。另外也没有像一些国家那样“家庭大厨房+多人一起做饭”的传统。
但最重要的是,新加坡的社区中心建设极为发达,而且每家社区中心中,都有传统的FOOD CENTER,也就是Hawker Centre(小贩中心),其中各种地方特色小吃种类繁多且价格便宜。
在那些FOOD CENTER中,很多档位都是多年的老店,有些掌勺的都已经一把年纪了,因为都是邻里之间多年的顾客,不仅食材健康卫生,也保证是现炒现制。
![]()
当然,这种档位可能利润率不会很高,自然也很难承受太高的租金,想达到这个目标,不能只靠商业地产的发展商,而是需要更多政府与社会机构的参与。
很多新加坡的小贩中心(Hawker Centre)并不是私人商业地产,而是由政府统一规划和建造,主要管理单位是新加坡国家环境局(NEA)。小贩只需要租用摊位,租金比一般购物中心中的餐饮要便宜很多。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优惠政策,以保证他们能够持续的经营下去。例如低廉的水电基本费,只要缴纳少量的服务费,就能享受统一的垃圾清运与卫生服务。
此外还有小贩学徒计划 (Hawkerpreneurship / Incubation Stall Scheme),面向年轻人和创业者,以优惠租金(首 15 个月低于市价)+ 培训导师制度,鼓励新一代进入行业。
新加坡政府甚至将“小贩文化”申遗成功(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希望它能延续下去,无论是在一般的社区商业,还是重奢云集的高端商业金沙湾购物中心,上百个摊位的小吃,热气腾腾的烟火气,都是一道别样的风景。
![]()
餐饮事关民生,既要有豪华餐厅,也要有连锁餐饮,但也缺不了充满生活味道的街头小店。
6
最后,说个重要的:在国内,想少吃预制菜怎么办?学会做饭啊!
我曾经语重心长的教育我儿子,人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学历,不是会弹琴,会打球,更不是撒娇卖萌,而是会做饭!
学会了做饭,想吃饭馆就吃饭馆,不想吃就在家做,尽管科技与狠活无处不在,食材也不能保证绝对安全,可最少有了个选择的机会。
人生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选择的能力!
你看做饭这点事儿的意义,一下就被拔高上来了!
![]()
如果不会做饭,还有个办法就是多赚点钱,有些私房菜比较安全,就是贵点,不行了自己请个厨师在家做。
前两天看见篇文章说的很有些道理,说除了快餐,在餐厅吃饭,本来就不应该是常态,饭店的东西,加上各种成本,就不可能便宜,如果便宜………哦,那就是一定是有问题。
这个逻辑,则完全没问题!
简单来说,现在好多人炒个鸡蛋都不会,天天点外卖,又要快,又要便宜,又要新鲜,又要现制,这基本比较困难。
所以如果即不会做饭,又要控制时间和预算,那不吃预制菜,还能吃什么?
最近看见有“专家”说,可以设置“现烧菜馆特区”,我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好,将来再有什么老同学聚会,有人秀名牌,有人秀豪车,你淡淡一笑,扔出一把钥匙:
“我家是现烧菜区房!”
这个逼格一下就上来了!
不说了,做饭去了!
关于社区商业的一个视频!
往期部分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