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史上很多名家都抄写过《道德经》,其中不乏苏轼、黄庭坚、赵孟頫、文徵明、王宠等顶级大师,他们的作品至今存世。不过,要说谁的版本最得魏晋笔法之精髓、最清新脱俗,当属明末清初“四僧”之一石涛的了。
![]()
石涛,俗姓朱,名若极,明代皇室后裔、靖江王朱亨嘉之子,法号原济,别号大涤子、苦瓜和尚等,崇祯十五年(1642年)生于广西全州,他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四僧”。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喜好云游南北,生活则以卖画为业。
![]()
石涛书画双绝,他的画师法宋元诸家,而书法则更为高古,,“直入魏晋”以钟繇为师,学界认为,自唐代以来得“钟体”朴茂自然精髓者,无过于石涛。后世郑板桥、齐白石、启功等都对石涛的书法赞不绝口,认为他的字纠正了自元代以来帖学妍美而近乎俗的弊病。
![]()
现藏于台北故宫的《小楷道德经》是石涛传世书法中字数最多、笔法最成熟也是书写得最一丝不苟的一件,翁方纲在题跋中写道:“乙卯正月十七日。于鱼山寓斋观石涛和尚写竹二竿。竿仅濶二寸许。而一笔自下直上。真有月落空庭千万丈之势。方纲记。”
![]()
很多人学习小楷会选择从唐人或元明两朝书家入手,但是练习久了就会出现用笔板滞的问题,开始向“馆阁体”靠拢,而魏晋笔法的小楷,法度纯正,笔画结字高古,练久了也不会出现俗气,石涛这部全本《道德经》正是学习魏晋楷法的“教科书”。
![]()
此作为纸本册页,卷首有自画像一幅,总计22折、44页,每页纵约30.5厘米、横约17.3厘米,总长度达7.6米,字径大小约1厘米,总计近200行、5000余字,完完整整,全卷一字也不缺。
![]()
《道德经》起笔多尖锋直入,略带侧锋,不刻意追求藏锋的圆浑,显得率真自然。行笔自然,提按变化微妙而丰富,转折处方圆兼备,既有骨力又不失弹性。点画形态多变,捺笔常重按后轻盈提出,撇画舒展飘逸,整体笔法在严谨的小楷框架中注入了绘画的灵动与节奏感。
![]()
结字奇崛生动,因字赋形,打破了明代以来小楷结字力求匀称工整的惯例,采用欹侧之势。字的重心时而左倾,时而右移,通过笔画间的疏密对比和部件间的错位,营造出动态平衡。重复出现的字皆有微妙变化,无一雷同。
![]()
墨法淡雅清润,层次微妙,一字之中乃至通篇,都能看到墨色由润到枯的自然渐变,产生了丰富的层次感。清代李佐贤评其“法备趣足,不堕蹊径”,将此作临摹通透,小楷将会有质的飞跃。
![]()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您临摹和欣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