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 1606字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8月26日,“明星李雪琴胃里切除8个息肉”的话题登热搜第一,引发大批网友关注。那什么是胃息肉呢?
胃息肉,简单来说就是人体胃黏膜面长出来的“小肉团”或“小疙瘩”,像长在地面上的蘑菇一样。
胃里的息肉,虽然看着形态相似,但是镜下形态却有很多不同之处,可分为很多种不同的息肉。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多者达数十枚、甚至上百枚。直径多为几毫米,有时可见大于1厘米的,直径数厘米的比较少见。
胃息肉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胃息肉在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抑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PPI)的使用、慢性炎症刺激、不良生活饮食习惯遗传因素、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但目前胃息肉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胃息肉症状及胃镜检查
胃息肉早期大多没有症状,超过90%的息肉都是通过胃镜检查偶然发现的。后期如果息肉长的很多、很大则临床症状明显,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
胃镜检查是发现胃息肉最有效最直观的检查手段,不但可以发现息肉,还能在直视下将息肉钳取出来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息肉的性质,进而采取合适的手段进行内镜下治疗。
检查发现胃息肉不要慌,因为虽然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病变,但是大多数息肉都是良性的,只有部分腺瘤性息肉会癌变,而且概率也不是100%。
胃息肉的类型
胃息肉主要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两大类。
非肿瘤性息肉主要为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炎性纤维性息肉,还有异位胰腺性息肉等。
肿瘤性息肉主要为腺瘤性息肉及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
现在,我们就为大家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胃息肉吧!
非肿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多位于胃窦,是指以胃小凹上皮细胞增生及胃小凹拉长并扩张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同时伴有间质水肿和慢性炎症反应。直径大于1cm者癌变风险增加,多数国家指南推荐大于0.5cm者要切除。
2. 胃底腺息肉:多位于胃底和胃体,是胃底腺(泌酸腺)局灶性增生或囊性扩张形成的息肉状病变,是胃最常见的息肉样病变。散发性胃底腺息肉伴发异型增生的风险很低(<6%)。
3. 炎性纤维性息肉:常发生于胃窦,具有年龄大、炎症程度重等特点。病变主要位于黏膜下层,显著特点是疏松的间质,其内散在梭形细胞、炎症细胞及血管,可见围绕血管生长的纤维母细胞呈洋葱皮样增生。炎性纤维性息肉癌变率极低。
4. 异位胰腺性息肉:多发生于胃窦大弯侧,指存在于正常胰腺位置之外、且与正常胰腺无解剖及血管联系的胰腺组织,多位于上消化道黏膜和黏膜下层,由于其在内镜下常表现为黏膜下隆起的息肉样外观而得名。恶变极为罕见。
肿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多发生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基础上,逐渐增大、绒毛样外观、异型增生的分级均与恶性程度有关,通常直径>1.5cm,癌变率会升高,需行组织病理检查,确定后续治疗方案。
胃息肉的治疗
如果检查出胃息肉,先不用过度紧张,胃息肉大多数是良性的。
那什么样的息肉需要切除呢?具体是否切除,需要内镜医生根据息肉的类型、大小、位置等因素综合判断。需要切除的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直接≥0.5cm的息肉、快速增长的息肉、有症状的息肉。
胃息肉的治疗首选内镜下切除,技术成熟且创伤小。术后需要明确病理性质,并定期随访以防复发。
对于孤立性小息肉,推荐对息肉进行活检并尽可能切除,以明确其组织学特征。对于多发性息肉的患者,应切除最大的息肉,并在其余息肉中取代表性活检。
胃息肉的预防措施
1
戒烟戒酒,饮食规律,尽量避免辛辣刺激、高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等;
2
治疗胆汁反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消除胃部长期刺激因素;
3
避免滥用胃药,特别是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会导致组织病理学改变,例如壁细胞突起进入腺腔、胃底腺囊性扩张等,特别是服用时间>1年的,会使胃息肉发生率大大增加;
4
保持良好的心态,胃肠道是情绪器官,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也是胃息肉的诱发因素。
来源: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病理科
告诉小伙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