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这次可真是捅了个大篓子!在黎巴嫩南部的一次无人机袭击中,以军原本瞄准的是一辆“真主党武装分子”的摩托车,结果导弹一偏,直接炸毁了旁边的一辆家用轿车——车里坐着的是一家五口美国人。
![]()
前言
以色列再想掩盖事实,恐怕也藏不住了。这次以色列也是捅了马蜂窝,在巴以问题上,曾经的传统盟友大多“倒戈”,纷纷支持巴勒斯坦建国,这对要实现以色列目标的内塔尼亚胡来说,无疑造成了很大打击。
以色列最近在中东堪称“无敌破坏王”。9月9日刚出动15架战机、发射10枚导弹空袭卡塔尔首都多哈,目标直指哈马斯谈判代表团——当时人家正讨论美国提出的停火方案!结果炸死5人,包括哈马斯高层家属。
![]()
这家人早在2010年就通过家庭团聚计划获得了美国国籍,虽然长期居住在中东,但一直保留着美国护照身份。
事件发生后,以色列军方最初保持沉默,直到22日凌晨才发布一则简短声明,称“正在核查一起可能涉及误炸的军事行动”,并表示“如有必要将展开调查”。
而美国国务院则在22日中午(华盛顿时间)发布回应,确认了多名美国公民在事件中丧生,并表示“已向以色列政府提出严正交涉,要求彻底调查并公开真相”。
![]()
黎巴嫩总理纳瓦夫·萨拉姆将以色列空军的此次袭击,描述为针对黎巴嫩平民的“大屠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称:“以色列空军对黎巴嫩南部空袭中,同一家庭的三名儿童丧生感到震惊和愤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补充道:“对儿童的攻击是无耻的。”
黎巴嫩总统约瑟夫·奥恩表示,以色列对此次袭击“持续违反国际决议”。从目前信息来看,以色列无人机在黎巴嫩南部边境的宾特朱拜勒镇袭击了一辆摩托车,驾驶这辆摩托车,被以军认为,是黎巴嫩真主党武装人员,结果摩托车旁边的私家车,也成为了轰炸目标。死了美国一家人,美国当局还会装没事发生的,居然不承认美国国籍。
![]()
尤其是近年来,以军大量使用人工智能和无人机进行目标筛选,虽然技术先进,但机器毕竟缺乏人性判断,容易把平民目标误判为“威胁”。
这也体现出以色列在国内政治压力下的军事冒险倾向。
当前内塔尼亚胡政府依赖极右翼联盟执政,任何被视作“软弱”的行为都可能引发执政危机。因此,军方在行动中可能更倾向于采取强硬手段,哪怕代价是平民伤亡。
![]()
护照的颜色会褪色吗
当黎巴嫩方面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名美国公民遇害”时,全世界的目光都投向了华盛顿,等待着一个超级大国为其公民讨还公道的雷霆之怒。
等来的却是美国国务院小心翼翼、字斟句酌的回应。官方发言人表示,“情况尚不确定”,并且“没有迹象表明”所有遇难者都是美国公民。
![]()
这种含糊其辞的态度,与黎巴嫩的悲愤形成了鲜明对比,背后是赤裸裸的政治算计。
与以色列坚不可摧的盟友关系,这是美国中东政策的基石,绝不能轻易动摇。
任何对以色列的公开谴责,都可能引发一场复杂的外交风暴。
国内汹涌的民意。承认自己的公民被盟友的导弹炸死,必然会激起公众的强烈反弹,给政府带来巨大的政治压力。
![]()
于是,战略性的“模糊化处理”成了唯一的选择。与其说是调查事实,不如说是在拖延时间,管理舆论。
更深层次的猜测,则指向了今年1月20日特朗普总统签署的一项行政令,该法令旨在终止部分“出生公民权”。
这纸命令,此刻仿佛成了一个潜在的“法理后门”。外界不由得推测,当局是否正试图从法律层面寻找某种途径,来剥离这些受害者的身份,从而让自己的不作为显得“合情合理”。
![]()
当一个人的国籍需要根据政治需要来“审核”和“确认”时,公民身份便从一项神圣的法律权利,降格为了一个可以被随时修改的政治变量。
美国的公信力,就在这一次次的“不确定”和“无迹象”中,被悄然侵蚀。
猎人与沉默的猎物
以色列这次看似鲁莽的“越线”空袭,绝非一时冲动,而是一次经过精密计算的“压力测试”。它选择的时机,恰恰是黎巴嫩真主党陷入空前孤立与虚弱的战略窗口期。
![]()
此刻的真主党,正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困境。在叙利亚,其最重要的盟友阿萨德政权已经垮台,稳定的武器补给线被彻底切断。
来自伊朗的援助也因路途艰难而变得断断续-续。这使得他们的武器弹药成了“打一发少一发”的珍贵资源。
![]()
内外交困之下,真主党被迫采取了一种近乎屈辱的“零报复”策略。面对以色列几乎每日不辍的空袭,他们一反常态地保持了沉默,目的只有一个:保存实力,等待时机。
而“猎手”以色列则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它将零星的空袭升级为常态化的军事行动,公然无视停战协议。
![]()
以军已经开始在黎巴嫩境内的胡拉村附近修建军事基地,这标志着其行动已从空中打击升级为事实上的地面渗透。
一个家庭四重身份
在这场混乱的地缘博弈中,那个被毁灭的家庭,其真实的悲剧面目反而被彻底模糊了。他们成了各种政治叙事中的一个符号,被贴上不同的标签,服务于各自的目的。
![]()
让我们回到那个瞬间。无人机在空中盘旋,锁定了目标,两枚导弹呼啸而下。袭击的精准与平民被波及的随机性,构成了一幅现代战争中最残酷的画面。一个家庭的日常出行,瞬间化为乌有。
在黎巴嫩总理纳瓦夫·萨拉姆的口中,他们是控诉以色列暴行的“大屠杀”受难者。
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声明里,他们是“被无耻攻击的儿童”,是唤醒国际社会良知的警钟,这份谴责充满了震惊与愤慨。
![]()
结语
而在以色列军方的声明中,这个家庭成了“令人深感遗憾的”附带伤亡,是打击恐怖分子这一合法军事行动中,一个不幸但难免的代价。事件本身,则被定性为“正在接受审查”,一个标准的公关辞令。
![]()
最讽刺的是,在美国国务院的话语体系里,他们甚至连一个清晰的身份都没有,仅仅是“身份不详者”,一个需要被小心处理的政治麻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