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广东江门地表之下700米的深处,一场无声却意义深远的“捉鬼”行动正悄然展开。
2025年8月26日,由中国主导、汇聚全球17个国家科研力量、历时十年精心打造的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JUNO)正式投入运行。
这座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微子观测设施,被赋予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称号——“超级捕鬼器”,其使命正是捕捉宇宙中最难以捉摸的基本粒子之一:中微子。
这场深入地底的“捉鬼”之旅,究竟承载着怎样的科学梦想?
![]()
幽灵粒子
当网络上流传着“科学走到尽头便是玄学”的戏谑之语时,科学家们口中所说的“鬼”,并非民间传说中的魂魄精怪,而是真实存在却又极难察觉的“幽灵粒子”——中微子。
这种基本粒子到底有多诡异?
它不带任何电荷,质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仅为电子质量的一亿分之一,却能以接近光速横穿整个星系。
更令人震惊的是,它几乎不与普通物质发生相互作用。
![]()
哪怕是一整颗地球,在中微子面前也如同虚设,无法阻挡它的通行。
就在你阅读这段文字的短短几秒内,已有超过十万亿个中微子穿透了你的身体,而你对此毫无知觉。
正是由于这种近乎无视一切障碍的穿透能力,科学家才将其称为“幽灵”。
正因如此,直接探测中微子成为物理学界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
![]()
为何要执着于研究这样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
因为中微子可能握有揭示宇宙起源之谜的关键密码。
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之初应同时产生等量的正物质与反物质,二者本该相互湮灭归于虚无。
然而现实世界中,我们所见的一切均由正物质构成,反物质似乎凭空消失。
科学界普遍推测,中微子或许具备某种独特的性质,导致了物质与反物质之间的不对称演化。
![]()
换言之,解开中微子的行为规律,或将回答一个终极问题:为什么宇宙中会有我们存在?
除了探索宇宙本源,中微子在未来技术应用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
例如,在深海通信领域,传统电磁波难以穿透海水,限制了潜艇远距离联络;而中微子几乎不受介质阻碍,有望实现跨洋无障碍通信。
在地质探测方面,利用中微子穿透地壳的能力,未来或可精准定位地下矿藏分布,甚至提前预警地震活动。
医学成像方面,基于中微子的技术或可发展出比X光更安全、分辨率更高的无损扫描手段,且完全避免辐射危害。
![]()
由此可见,尽管中微子本身极其微弱且难以捕捉,但它所蕴含的科学价值和未来前景却不容小觑。
正因如此,世界各国纷纷投入巨资开展中微子研究,掀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科技竞赛。
而中国的JUNO项目,正是这场国际角逐中最引人瞩目的焦点之一。
![]()
地下700米的超级“捕鬼器”
想要捕捉这种来去无踪的“幽灵粒子”,必须动用前所未有的精密装置。
中国科学家选择的方式,是在地下深处建造一座堪称奇迹的科学工程——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JUNO)。
选址于地下700米的位置,是为了有效屏蔽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以及地面环境的各种背景干扰。
唯有在如此安静的环境中,才能捕捉到中微子留下的微弱信号。
![]()
JUNO的核心结构是一个直径达35.4米的巨大透明球体,高度相当于十层楼叠加,由263块高精度定制的有机玻璃板拼接而成,整体重量超过600吨。
球体内填充着两万吨特制液体闪烁体,当中微子偶然与液体中的原子核发生碰撞时,会激发出极其微弱的闪光现象。
为了不错过每一次可能的闪光,科研团队在外围布设了整整45000个超高灵敏度光电探测器。
这些探测器如同数万只警觉的眼睛,全天候监视着内部液体的变化,一旦发现光信号立即记录并分析。
![]()
即便拥有如此强大的设备,每天也只能成功捕捉到约50至60个中微子事件,足见探测难度之高、过程之艰辛。
JUNO的意义不仅体现在物理尺寸和技术参数上,更代表着中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战略决心。
相比之下,美国“深部地下中微子实验”(DUNE)预算高达3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逾200亿元,是中国同类项目的十倍之多,但建设进度已落后六年以上。
日本的“超级神冈”探测器虽已运行多年,但在探测体积和能量分辨率方面均不及JUNO先进。
![]()
这意味着,JUNO的启用标志着中国在中微子物理领域实现了从长期跟随到全面领先的跨越。
工程建设过程中曾面临重重困难:施工区域地下水渗漏严重,最高峰时每小时涌入水量达到500吨,形同小型瀑布倾泻不止。
同时,地下空间内氡气浓度超标,对工作人员健康构成持续威胁。
更大的挑战来自核心技术的封锁——关键部件“光电倍增管”长期依赖进口,日本供应商一度断言中国无法自主研制,并公开嘲讽“你们根本做不出来”。
![]()
面对质疑与封锁,中国科研团队坚持自主研发,历经整整11年不懈攻关,最终攻克材料、工艺与封装等多项技术瓶颈。
不仅成功实现国产化替代,还将单件成本压缩至进口产品的四分之一,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一突破不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真实体现。
JUNO不仅仅是一套科学仪器,它更是一座矗立在地下的精神丰碑,彰显中国人勇于挑战未知的探索意志,也见证了我国在全球科学舞台上日益增强的话语权。
![]()
中国的坚持
如果说JUNO是看得见的成果,那么支撑它的,则是一代代中国科学家默默坚守的信念与毅力。
早在2003年,王贻芳院士首次提出在大亚湾建设中微子实验室的构想时,遭到了广泛的质疑与反对。
有人认为技术门槛太高,有人担忧投资风险过大,更有同行直言:“这个项目不可能成功。”
连施工方都表示隧道挖掘难度极大,几乎无法完成。但王贻芳没有退缩。
![]()
2012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基地顺利建成,仅用55天便取得重大突破,精确测定了中微子混合角θ₁₃,成果入选《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学进展。
这项成就让国际物理学界对中国科研实力刮目相看。
2013年,江门中微子实验立项推进,虽然质疑声有所减少,但仍有不少声音质疑:“投入太大”“结果不确定”“值得吗?”
面对争议,王贻芳坚定回应:“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发现,往往来自于对未知的勇敢探索。如果一开始就预知结果,那这项发现大概率不会改变世界。”
![]()
正是这份信念,支撑着团队一次次穿越困境。
无论是应对高强度地下水渗透,还是防范放射性氡气危害,亦或是突破核心器件“卡脖子”难题,中国科学家始终选择迎难而上。
特别是在光电倍增管的研发过程中,科研人员前后接力十余年,经历无数次失败与优化,终于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全链条自主可控。
可以说,JUNO不仅是尖端科技的结晶,更是中国科研精神的最佳写照。
![]()
今天的JUNO,探测规模达到当年大亚湾实验的200倍,设计使用寿命长达30年,将服务于三代以上的物理学家。
它的建成,既是一次技术体系的全面跃升,也是一场意志力的终极考验。
从最初的不被看好,到如今引领全球,中国在中微子研究领域完成了华丽转身。
这一切的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的付出与坚守。
![]()
从中微子难以捕捉的本质出发,正如那些穿行于地壳间的无形粒子一样,中国科学家用智慧与恒心,在黑暗深处点亮了一盏灯。
这不仅是对自然法则的追问,更是民族自信心在科技前沿的深刻投射。
结语
当公众还在调侃“科学尽头是玄学”时,中国的科研团队已在地下700米处,开启了一场与“幽灵粒子”的静默对话。
从被质疑、被嘲笑,到独立研发、全球领先,JUNO不再只是一个物理实验装置,它已成为一面旗帜,一面书写着中国探索精神与科技自信的旗帜。
也许多年以后,当我们回望人类认知宇宙的历程,2025年8月26日将成为不可忽视的一笔。
那一天,中国正式启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中微子探测平台,在寂静的地底深处,倾听来自宇宙最原始的信息。
未来某一天,人类或许正是依靠这些微弱的闪光,揭开物质存在的根本奥秘,甚至重塑能源、通信乃至文明形态。
而这一切伟大图景的起点,正源于一群中国科学家十年如一日的执着追寻。
参考文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