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许丽娟
“从‘靠天吃饭’到‘靠技吃饭’的转变,核心是将被动应对自然升级为主动调控生产。智慧农业虽不能改变天气,却提供了应对的‘武器’,依托多源农情感知技术、作物生产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等关键技术,让种地从‘赌局’变成可控的‘生意’。”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国强这样评价智慧农业带来的变革。
近年来,在上蔡县,一场由科技引领的农业变革正在悄然发生。韩寨镇徐楼村耕夫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白启迪,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智慧种田”的新路子——通过卫星定位、遥感监测、智能灌溉等现代技术,让5000余亩农田实现精准管理,产量、品质、效益同步提升。
过去,上蔡县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靠天吃饭”是常态。转变的发生,源于白启迪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承包土地5000余亩,并大胆引入智慧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我们首先用上了‘天眼’。”白启迪所说的,正是基于卫星定位系统(DBS)、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农田信息管理平台。其中,智能灌溉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调控灌溉,节水高效;变量施肥技术依据叶片与土壤数据精准投肥,提升利用率;病虫害防控利用摄像头与声学设备智能识别,结合大数据预警,推动绿色防治,减少农药使用,保障农田生态安全。通过这些技术,该合作社可以精确掌握每一块土地的肥力、墒情和作物长势,从而量身定制种植方案,大幅减少资源浪费。
技术的落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当地政府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等持续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并通过线上培训、邀请农业专家授课等方式,帮助农民轻松获取农业资讯与技术指导,真正让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
“智慧农业显著降低了农资与人工成本,提升了种植管理水平和稳产增收能力。”李国强表示,“这种以科技为依托的现代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效益,更推动农业走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如今,上蔡县的农田里,“看天吃饭”正逐渐成为历史,“靠科技丰收”成为现实,智慧农业正在让这片传统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