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新月异,社区这一承载着百姓日常柴米油盐的城市最小单元也正加速缩短与前沿科技的距离,一批潮流科技正以一种轻量而柔性的样态渗透进社区生活的日常,一批社区达人也正携多元科创技能“入局”其中,率先探索社区场景里的新可能、新机遇。
9月20日晚,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阿基米德传媒与东明路街道联合推出的“社区里的百行百业”沉浸式共创对话(第四场)活动继续热烈开启。活动现场,媒体观察员兼主持人、专家学者、社区达人共同走进位于东明路街道烟火灵岩街区新晋打卡点——明心驿城市电台展开沉浸式多元对话,从新潮科技的快速发展到社区生活的更新变化,从创新案例的实践探索到共创项目的故事分享……不同维度不同思路精彩碰撞,不仅在线上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直播互动,更在线下引发了社区居民的驻足打卡和热烈讨论。
![]()
活动直播期间围观现场
社区生活+新潮科技,可以是什么?
活动开始,东明“记忆共场”项目策划人、上海纽约大学互动媒体艺术学院助理教授、文化遗产数字化实验室副主任张星晨就率先分享了来自高校与社区以科技为链接点的创新联动实践——“记忆共场”,张星晨介绍:“‘记忆共场’项目,以上海东明社区为实践场域,通过记录居民的生活叙述、情感记忆与空间经验,并结合数字地图、3D建模与AR叠加等技术,构建一个可交互、可感知的数字叙事空间,旨在探索个体与社区记忆在其原生空间中的再现、再构与再临。”
不仅仅是通过技术对生活场景进行扫描“记忆”,张星晨补充道:“项目实践其实借助了很多数字游戏里的互动方式,把居民的记忆数字化,场景化,虚拟的场景跟现实是锚定在一起的,引导用户在行走中‘遇见’记忆,穿梭于东明的过去与未来,感受科技与人文的交织。”
![]()
图左一:东明“记忆共场”项目策划人、上海纽约大学互动媒体艺术学院助理教授、文化遗产数字化实验室副主任 张星晨
一边是科技版的城市日志,另外一边是线上线下联动版的社区跳蚤市场。东明路街道社区达人王晓东介绍了自己的社创项目:“‘明心乐淘淘’项目,是一个面向社区场景推出的线上发布线下交易二手交易平台和跳蚤市场,它的作用主要是面向社区来解决一些二手货的流转。”
王晓东也进一步分享了项目的亮点特色,包括项目目前有两种交易方式,一种是线上点对点的居民发布和沟通,居民可以自行买卖和线下交易;一种是集中式跳蚤市场,可以把居民自己多余的大量闲置商品进行集中买卖,可以定期在规定时间地点进行统一的摆摊。同时,项目还在探索NFC技术,以实现对线下闲置商品集中堆放的进场通讯设置,通过技术赋能对商品实现精准定位,这对于一些闲置物品暂时没有售卖出去但不想闲置在家的居民家庭是非常友好的。
![]()
图:社区达人、“明心乐淘淘”项目主理人 王晓东
作为社区活动/无人机航拍摄影师的毛豆则分享了自己与社区与技术共成长的实践:“我本来是做美术设计相关工作的,但这一块受到AI技术发展影响是比较突出的。此前有一个活动契机,我参加到了社区里的活动,发现其实我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帮助社区一些活动拍摄照片,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参与拍摄了30多场的社区活动。现在我也开始更多业务‘接单’,也算是有了自己的新事业。”
毛豆介绍,目前街道也给到了很多技能提升学习的支持,包括当前比较热点的AI技术、无人机拍摄等培训课程:“通过这些培训课程的学习,加上社区活动的在地实践,让我的成长非常迅速。现在,我也会参与到社区里的相关培训课程当中,帮助更多居民学习和利用当前的这些新潮技术进行自己的生活内容创作。”
![]()
图左一:社区达人、社区活动/无人机航拍摄影师 毛豆
社区需求VS科技赋能,“入局点”在哪?
从“记忆共场”的AR体验到社区线上资讯平台搭建,再到不断升级的技术型摄影……这些创意项目的涌现,是技术加速发展的时兴热潮还是来自社区里的更新需求正在萌发?直播中,大家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结合明心乐陶陶项目的策划初衷,王晓东认为这是源自于社区的实际场景需求与自身技能的有效结合:“社区里的有很多二手商品是很难交流交易的,尤其是旧家具、旧书籍等。因为这些本身价值就不高,它的物流成本是非常高的,这时候出现了一个社区里二手交易场景,其实解决了两点,一个是信任,一个是物流。面向社区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线下面对面交易,大大降低了交易风险和信任度。”
![]()
“技术赋能下,每一个人都可以用一种数字化的方法来保存一份记忆,而这个记忆再现是能够勾勒出当时时空下的感觉的。”记忆共场项目的诞生不仅仅是一种情绪共鸣的需要,张星晨也进一步延展谈道:“其实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带来的是更新鲜的也可以称之为更有挑战性的一些现实状况,而这些现实素材,是需要做学术的人重新回到现实当中,然后去实践、创作、调研、总结,用一些新著作也好、作品也好,来做一个回响。”
![]()
![]()
“记忆共场”AR记忆家园空间展
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赵欣表示:“高科技更多地是去赋能社区,通过技术赋能社区关系的邻近性。这种社区化的科技适应性,其实是一种对时间和空间的‘增加’,助力到的是社区里人和人关系属性上的亲近性。”面向社区场景推出线上线下二手交易平台,增加了邻里互动的可能性,也为一部分I人可能提供了可选的场景;“记忆共场”项目,以搭建跨代际连接的方式,让过去与现在及未来有一个链接,也让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有一个共同的记忆;与社区共成长的技术摄影,在社区刚需下激活了居民的技能,来自于社区反哺于社区,让居民达人在家门口获得了更多成就感……
![]()
图中: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赵欣
赵欣认为,随着AI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附近生活创造出了更多职业发展的可能性,随之而来的是会有越来越多相关自由职业者创业者出现,这意味着会更多居民有更多的时间生活在社区,和社区发生更多的联系,所以未来需要各界更多地关注到如何让技术和生活能够更好融合这一课题上来。包括现在不断涌现的新兴行业,一方面我们需要增强这种法制化的保障;另一方面,也需要推动用学术研究成果让更多的社会需求点被发现出来;通过媒体传播力量为加强数字化与个体生活的结合搭建桥梁和手段。
当社创叠加科创,如何与社区共成长?
当社创叠加科创,让社区场景有了更多拓展可能。如何让不断涌现的跨界社区达人,持续有效参与社区实践当中?站在未来看现在,人工智能、新潮科技与社区生活、社区经济可以怎样更好融合发展?
“新潮技术这块,其实也可以在社区面上进行升级赋能,比如对于政策以及信息服务方面,”毛豆举例最近的“创卡”项目:“我们近期制作了一系列‘创卡’,主要会把各种各样的创业扶持政策通过‘创卡’形式发放到居民手中,未来在技术的加持下,是不是可以进一步通过街头24小时机器人交互形式来更快更高效实现?这样还能减少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压力,也满足了居民随时随定向了解信息的需求。”
![]()
![]()
社区达人毛豆活动现场拍摄场景
王晓东认为,科技赋能社区是趋势,现在的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技术,其实在社区规划方面都可以应用上去。首先,大家不要去排斥新技术的社区融入,因为有的时候新生事物的出现确实会需要时间慢慢地熟悉。其次,科技的赋能,是需要我们去想去思考它的应用场景的,而这种思考也会激活科技的更多赋能和更多职业出现。
![]()
![]()
![]()
明心乐陶陶线上平台与线下跳蚤市场活动现场
对于社创叠加科创的更多职业畅想,赵欣认为:“在今天,从社区来说,三个素养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一是数字素养,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需要抓住了解和应用这些新潮技术的机会;二是协同素养,不管是记忆共场、社区新技术摄影还是社区二手交易平台,虽然跨越不同领域,但都是团队协同的成效体现,包括达人的组团和居民的发动;三是韧性生活的素养。面对当前发展的不确定性,我们需要从附近生活寻找创意,同时社区也应该给到居民提升自我发展所需技能的平台。”
![]()
“一方面是个人成长,一方面是职业成长。”媒体观察员兼主持人宇皓表示:“今天,我们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想一想我们与这个时代的关系。随着技术的的发展,我们可以不断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有趣的朋友、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也会有更多职业选择,也知道我们是被需要的。”
![]()
每一位社区达人的涌现,都为社区带来了新风尚,而社区跨界大人的养成,其实也是一场与社区共成长的“双向奔赴”。当社创叠加科创,当新潮技术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融入我们社区的日常,社区里的生活场也可以是另一个充满机遇与可能的“新职场”。在这个“新职场”中,居民不仅仅是社区生活的参与者,也可能是社区创新创业的推动者和探索者。未来的社区生活,值得更多美好共创力量生长!
![]()
社区里的百行百业
沉浸式共创对话
![]()
关注社区更新治理与社区生活需求,聚焦社区里正在涌现的百行百业,“社区里的百行百业”沉浸式共创对话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阿基米德传媒、东明路街道共同策划推出。后续活动还将聚焦更多相关热点话题带来探讨分享,欢迎持续关注,一起听见社区里的更多新声音、新故事、新可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