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被抑郁困扰的人,往往都有一个难以察觉的习惯——情绪反刍。
他们或是反复咀嚼过去的伤痛,沉溺在早已逝去的遗憾里;或是深陷对自身的否定,困在“我不行”“我不值得” 的负面评价中,却唯独看不到当下的光亮,也无力走向未来。
后台总是收到许多带着沮丧的留言:
“那次汇报搞砸后,同事们肯定都觉得我很没用,每天上班都觉得大家在背后议论我。”
“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一事无成,看着身边人都越来越好,我真的太失败了。”
“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全是过去做错的事,怎么也睡不着,觉得自己的人生一团糟。”
“就算遇到开心的事,也总觉得这份快乐不会长久,心里一直空落落的,提不起劲。”
这些都属于情绪反刍,说白了就是反复陷入负面情绪和消极想法中,不断自我攻击、自我消耗,却始终走不出情绪的泥沼。
![]()
这种状态不仅会让心情越来越低落,还会逐渐磨灭对生活的热情,影响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甚至慢慢吞噬身心健康。
那么,该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走出抑郁的阴霾呢?
重构思维,打破负面循环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情绪反刍的怪圈?
总是不自觉地回想痛苦的经历,反复纠结自己的缺点,被消极想法裹挟……
究其根本,抑郁背后往往藏着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过低的自我价值感。
“遇到挫折→认定是自己的问题→陷入自我否定→情绪更加低落→遇到新的挑战时更加胆怯→再次受挫→加深自我否定”,这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负面循环。而想要跳出这个循环,关键在于重构思维,打破固有的消极认知。
心理学中的“认知重构疗法” 指出,很多时候,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解读。抑郁者往往习惯用 “非黑即白”“灾难化”“过度概括” 等认知偏差看待问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当你向朋友发送消息,对方许久没有回复时:
消极思维会告诉你:“他肯定是不想理我,觉得我很烦人,不然怎么会不回消息?” 这时,你会陷入自我怀疑,甚至开始回想过去是否做了让对方反感的事,情绪也随之跌到谷底。
而重构后的思维会引导你:“他可能在忙工作,没看到消息,也可能手机没电了,等他有空了自然会回复,先专注做好自己的事就好。”
看吧,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思维模式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情绪体验。
所以,重构思维的核心,就是学会察觉自己的消极想法,当负面念头冒出来时,主动停下来问自己:“这件事真的像我想的那样吗?有没有其他可能性?” 用客观、理性的视角取代极端、片面的解读,逐渐打破负面循环,重建对自我的认可。
![]()
图片来源:unsplash,摄/Anthony Tran
用微小行动,激活生活能量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抑郁情绪总是在“空想” 中被放大,当你试着迈出一小步,用行动填补空白时,情绪的重担会悄悄变轻。
就像心理学博士史蒂芬・海斯所说:“抑郁的本质,是大脑陷入了‘思维反刍’的陷阱,而行动是打破这个陷阱最直接的方式。” 当我们长时间沉浸在消极情绪里,大脑会逐渐适应这种 “低能量模式”,变得越来越懒惰,而行动能像一束光,照亮这种停滞的状态。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提到“课题分离” 的理念,对于抑郁者而言,与其纠结 “我为什么会抑郁”“我什么时候才能好起来” 这些无法立刻解决的问题,不如专注于 “当下我能做什么” 这个可掌控的 “课题”。
抑郁时,我们常常觉得“什么都做不了”,但行动并不需要多么宏大,哪怕只是起床后叠好被子、出门晒十分钟太阳、喝一杯温水,这些微小的举动都能给生活注入一丝活力。
我曾遇到一位来访者,被抑郁困扰时,每天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连吃饭都觉得费力。后来,她试着每天晚上花五分钟整理桌面,一开始只是机械地摆放物品,慢慢的,当看到杂乱的桌面变得整洁时,她突然觉得“自己还是能做好一件事的”。从整理桌面开始,她逐渐尝试做更多小事 —— 煮一碗简单的面条、下楼散步、和家人聊几句,这些微小的行动像一颗颗小石子,慢慢在她沉寂的心湖里泛起了涟漪,让她重新感受到了对生活的掌控感。
行动的意义,不在于立刻“治好” 抑郁,而在于让我们在停滞的生活中找到一个 “支点”,通过一个个小成就积累信心,逐渐激活身体里的能量,让生活慢慢 “动” 起来。
![]()
图片来源:unsplash,摄/Yuris Alhumaydy
学会自我关怀,与自己温柔相处
很多抑郁的人,都习惯用严苛的标准要求自己,一旦达不到预期,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却忘了像对待朋友一样温柔地对待自己。
其实,自我关怀才是治愈抑郁的“良药”。就像心理学家克里斯汀・内夫所说:“自我关怀不是自私,而是我们应对人生苦难的必要能力。” 抑郁时,我们的内心就像一个受伤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指责和批评,而是理解和安抚。
那么,如何做到自我关怀呢?可以从“接纳情绪” 开始。当抑郁情绪袭来时,不要抗拒它,也不要责怪自己 “为什么这么脆弱”,试着对自己说:“我现在很难过,这很正常,我可以慢慢调整。” 就像对待陷入困境的朋友一样,给予自己包容和耐心。
同时,也可以试着做一些“滋养自己” 的小事。比如,泡一杯喜欢的茶,看一部轻松的电影,听一首治愈的音乐,或者只是安静地坐在窗边发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能让我们感受到 “被自己重视” 的温暖,逐渐修复内心的创伤。
有位读者曾分享,她抑郁时,每天都会写一句“给自己的鼓励”,比如 “今天你按时吃饭了,很棒”“虽然很难过,但你还是坚持下来了,辛苦了”。一开始,她觉得很别扭,甚至觉得自己在 “自欺欺人”,但慢慢的,这些简单的鼓励像一缕缕阳光,照亮了她灰暗的内心,让她逐渐学会了与自己和解。
走出抑郁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我们一点点打破消极的思维,一步步用行动积累力量,一次次用自我关怀温暖自己。但请相信,只要你愿意迈出第一步,就一定能慢慢走出情绪的阴霾,重新拥抱生活的光亮。
所以,被抑郁困扰的你,请试着:重构思维,打破负面循环;用微小行动,激活生活能量;学会自我关怀,与自己温柔相处。你值得被世界温柔以待,更值得被自己好好爱着。
抑郁自助指南:走出阴霾,找回快乐人生
目前,认知行为疗法是比较主流的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方法,它的主要作用是对患者的不合理认知问题进行修正和改变。
比如,一个人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到,自我评价极低,那么这种疗法就是帮助修正患者觉得自己“很差”的这种想法。
为了帮助更多的抑郁症患者进行自助,镜子心理联合普华心理,携手美国认知治疗学院认证认知行为心理治疗师、培训师、督导师杨发辉博士、北京大学季靖博士、广州脑科医院心身科主任罗新妮博士、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波恩大学医学院博士后胡雯博士四位资深的心理专家,推出了音频课程“抑郁症自助:走出负面情绪,找回快乐人生”,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来帮助你改善认知、走出抑郁。
![]()
扫码听课
原价:528元
限时特惠:79元
↓ 扫描二维码,立即学习 ↓
课程已更新完毕,可永久不限次数学习
报名后可立即听课
↓咨询课程,请扫码添加张老师微信↓
![]()
可识别上方二维码,添加张老师咨询
▽ 1000份心理福利,免费领取 ▽
转发本文章到朋友圈或两个心理学群(200人以上)
即可免费领取
七本危机干预专业心理学电子书
1. 《防止青少年自我伤害》PDF一本
2.《樊富珉:生命教育与自杀预防》一本
3. 《心理危机干预实用指导手册》一本
4.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手册》一本
5.《大学生自杀的鉴别与预防》一本
6.《心理治疗自我伤害的青少年》一本
7. 《中小学生自伤问题识别、评估和治疗》
精品心理资料福利:
☞☞☞
因微信公号改版,为防错过 【免费资源 】的推送
请【点赞】或文末点【推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