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东北一农村大哥上山捡柴火,刚掀开一块石头,一条菜花蛇“嗖”地窜出来,差点贴脸亲一口。吓得他手机都扔了,边跑边喊:这年头连山沟里都蛇满为患了!
不光是他,这几年全国各地关于蛇出没的新闻是真不少,小区草丛钻出赤链蛇,阳台缝隙爬进乌梢蛇,这蛇为啥越来越多了,假如能养蜜獾的话,能治蛇患吗?
![]()
其实蛇变多,根本不是啥“蛇灾”,而是环境在悄悄变好。中国生态环境部每年发布的《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里都提到,过去十年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持续扩大,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21.63%升到2023年的24.02%,植被恢复得越好,生态系统就越完整。
蛇作为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自然也就跟着“水涨船高”。再加上城市绿化水平提高,很多小区、公园种了大量灌木和草坪,给蛇提供了藏身和觅食的好地方。它们本就喜欢阴凉潮湿、少打扰的角落,现在人类建的这些绿地,简直就是免费精装房。
![]()
而且这些年国家对野生动物保护越来越严,《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大多数常见蛇类如乌梢蛇、王锦蛇、赤链蛇都属于“三有动物”(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抓一条都可能被罚。
法律兜底加上栖息地改善,蛇的数量回升,其实是生态修复的积极信号。你要说“泛滥”,那得拿出确切数据来。
![]()
目前全国并没有权威机构发布“蛇类数量激增”的统计报告,多数所谓“蛇多”都是局部偶发事件,加上网络传播放大了人们的感知。换句话说,不是蛇多了,是你看见蛇的机会多了。
蛇多了,能不能靠养蜜獾来控制?想法挺酷,像极了“以毒攻毒”的武侠套路,但现实根本不支持。
![]()
蜜獾确实是蛇的天敌之一,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物种档案里写,蜜獾会捕食毒蛇,比如非洲的鼓腹咝蝰,它神经系统对某些蛇毒有一定耐受力,加上皮厚、反应快,确实能跟毒蛇过几招。可这是在非洲草原!
想大规模养殖蜜獾就别想了,先不说技术难题,单是审批这一关就过不去。就算真能养,把蜜獾放到野外“打工灭蛇”,后果可能比蛇还严重。
![]()
生态学上有个词叫“外来物种入侵”,当年澳大利亚引进甘蔗蟾蜍治虫,结果蟾蜍泛滥成灾,本地小动物死一片。
蜜獾要是失控,破坏土壤、挖毁田地、攻击家禽,甚至传播疾病,谁能兜得住这个底?再说了蛇本身也不是害虫,它们吃老鼠、吃害虫,一条成年王锦蛇一年能消灭上百只鼠类,是天然的“生态卫士”。
![]()
咱们真正该做的,不是想着怎么消灭蛇,而是学会跟它们和平共处。遇到蛇别慌,别打也别追,远远绕开就行;家里院子收拾利索,杂物堆、砖石缝清理干净,减少它们藏身的地方。
要是真进了屋,联系当地林业部门或消防人员,人家有工具也有经验。黑龙江野生动物研究所去年就培训了一批民间蛇类应急处置员,专门帮居民安全移蛇。
![]()
我们总觉得自己是自然的主宰,看见野生动物靠近就紧张,恨不得一键清除。可生态系统从来不是靠“谁吃掉谁”来维持平衡的,而是靠复杂的关系网相互牵制。你把蛇全清了,老鼠就得翻倍,庄稼遭殃,接着鼠传疾病风险上升,最后倒霉的还是人。
与其琢磨养啥猛兽去“整治”自然,不如多花点心思想想怎么建设更科学的城市生态规划。比如在新建小区预留生态廊道,让野生动物有路可走,不往人堆里扎;加强公众科普,让大家知道大多数蛇不主动伤人,反而有益。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