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同学抢玩具时推人,说过无数次“不能打人” 还是没用;家里两个孩子抢遥控器,每次都得家长调解,不然就吵到掀桌子;还有孩子输了游戏就发脾气,摔东西说 “不算数”—— 这些 “不懂妥协、不守规则” 的问题,其实不是孩子 “脾气差”,而是我们太关注 “学习成绩”,却忘了让孩子在 “运动竞争” 里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
现在很多家庭都“重智轻体” :周末要么送孩子去补习班,要么让孩子在家写作业,连下楼跑跳的时间都很少;看到孩子和同伴打闹,第一反应是拉开 “别打架”,却没意识到,孩子正是在这些 “小冲突” 里学会妥协与规则。就像邻居家,孩子每天放学就被关在家里做题,有次和小朋友玩足球,因为别人没传球就生气离场,妈妈还说 “不玩就不玩,回家写作业更实在”—— 她没发现,错过的不仅是一场球赛,更是孩子学习 “遵守规则、接受输赢” 的好机会。
法国启蒙思想家朱利安·拉美特利曾说过“只有教育才能把我们从动物的水平拉上来,终于使我们高出动物之上”。而运动,正是最生动的 “社会化教育”。尤其是足球、篮球这类 “同场竞争” 运动,队员在场上难免有肢体碰撞、意见分歧,要想继续比赛,就必须遵守规则:不能故意推人,不然会被罚;要配合队友,不能只顾自己进球;输了不能耍赖,得握手说 “下次再比”。这些在运动里学会的道理,比家长说一百遍 “要守规矩” 都管用。
我朋友家的两个儿子,差3 岁,从小就一起踢足球。刚开始弟弟总抢不到球就哭,哥哥嫌弟弟 “拖后腿” 不愿传球,每次都闹得不欢而散。朋友没制止他们,而是教他们 “踢球要传球给队友,不然赢不了”“输了没关系,下次努力就好”。慢慢的,弟弟学会了 “等队友传球”,哥哥懂得了 “带弟弟一起玩”,现在不仅兄弟俩感情好,在外和同学相处也很少闹矛盾。朋友说:“以前总教他们‘要谦让’,不如让他们在球场上自己悟,记得更牢。”
反观那些很少参与同场竞争运动的孩子:要么变得胆小,遇到冲突就躲;要么变得蛮横,只知道“我要赢”,不懂 “守规则”。就像有的孩子下棋输了就掀棋盘,因为他从没在运动里体验过 “合理竞争”—— 没人教他“规则之内的输,不可怕;破坏规则的赢,才丢人”。
其实利用运动教孩子规则,一点都不复杂,家长可以从这两点入手:
1.多选“同场竞争” 运动:别只让孩子学游泳、羽毛球这类“隔网运动”,试试足球、篮球、飞盘 —— 这些运动需要和队友配合、和对手博弈,孩子会在 “要不要传球”“能不能犯规” 的纠结里,慢慢明白 “规则不是束缚,是让比赛公平的保障”。比如孩子踢足球时想手球抢球,告诉他 “手球会被罚,还会让球队吃亏”,比单纯说 “不能作弊” 更有说服力。
2.家庭里别回避“小竞争”:如果有两个孩子,别总怕他们吵架就“平均分” 所有东西,偶尔让他们通过 “比赛” 决定—— 比如 “谁先收拾好玩具,谁先选睡前故事”;年龄差别超过 7 岁,不然大孩子觉得 “和小孩玩没意思”,小孩子跟不上,反而没了竞争互动的机会。独生子家庭也可以和孩子玩 “亲子拔河”“家庭投篮赛”,故意输几次,让孩子学会 “赢了不骄傲,输了不气馁”。
别再觉得“运动只是锻炼身体”,它更是孩子学习 “社会化” 的课堂:在球场上学会的妥协,会变成和同学相处的包容;在比赛里遵守的规则,会变成未来遵纪守法的自觉。下次周末别再只盯着孩子的作业,带他去踢场球、打场篮球吧 —— 你会发现,孩子在奔跑和欢笑里,悄悄学会了比知识更重要的 “做人道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