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定伟
近日,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公安局发布通告,宣布自9月5日起集中采集辖区内男性居民血样录入本地DNA数据库,此举旨在“完善公民身份信息,直接关联到个人身份证、护照等证件的办理”,对“防范老人儿童走失、人员身份信息确认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澎湃新闻)。
消息一出,随即引发舆论关注:为什么选在锡林浩特?为什么只采集男性?个人DNA如何得到有效地保护?这三大疑虑需要得到更多更细更明了的解答。
建立DNA数据库对于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生物识别的“黄金标准”,DNA信息在刑事案件侦破、走失人员寻找、灾难遇难者身份确认等方面确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任何涉及生物信息采集,都会引发公众对隐私安全的天然担忧。通告承诺“采集过程严格遵循相关规范,居民个人信息及生物样本将依法严格保密”,这一表态值得肯定,但还不够充分,还不能解开老百姓心中的疙瘩。
选锡林浩特试点,就是奔着“风险可控、能出经验”去的,不像小县城样本太单一,也不像大城市管理太复杂,是个“刚刚好”的选择。检索相关信息,锡林浩特是锡林郭勒盟的“中心城”,常住人口35万多,面积不算特别大,也不算小。这个规模既能收集到足够多的样本,有不同职业、有不同民族,又不会因为人太多、地盘太大,导致采集和管理乱套,试错成本低,出了问题也容易调整。
DNA采集需要严格的流程和保密措施,锡林浩特曾获得内蒙古首届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称号,当地在保护老百姓权益方面,有现成的制度和经验。有了这个“示范市”的底子,大家不用担心流程不规范、信息没人管。
公安部物证中心牵头起草的《法庭科学DNA数据库建设规范》明确要求,数据库要做到“最大覆盖、最小成本”。“只采男的”核心原因在男性特有的Y染色体上,Y染色体只传男、不传女,一家子的男性,Y染色体都高度相似,相当于“家族遗传标记”。采集一个男性的样本,就能覆盖他整个父系家族的人,少花钱、多办事,特别适合试点阶段。
从技术上说,数据库不是谁想查就能查的,DNA数据库通过“权限分级+全程留痕”来管理,只有特定工作人员通过刷脸、录指纹等方式登录系统;不管是谁查了哪个信息、查来做什么,都会留下记录,这个记录改不了、删不掉。DNA信息库就像“带锁的铁盒子”,谁碰过盒子都有记录,敢撬锁还得坐牢。简单说,你的DNA样本比手机密码还安全,既有技术锁,又有法律盾。
道理和保障都有,最大的问题还是沟通没跟上,好事要办好,就得多跟老百姓聊聊,把三大疑虑掰开揉碎,用大白话讲清楚说明白。当地不妨开个新闻发布会,邀请搞刑侦的警察、懂DNA的医生、研究社会治理的学者,科普DNA相关知识,对大众关切的问题释疑解惑。边界说透了,流程公开了,疑惑解答了,老百姓心里才有数,政策才能推得稳、走得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