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义勇
上周三傍晚跟俩老同学约在常去的咖啡馆,冰美式还没凉透,话题就从某明星塌房绕到了各自关注的博主 —— 最后居然在 “点赞评论” 这事儿上,聊出了仨完全不一样的 “刷手机类型”。
先说说坐在我对面的琳子,她手机屏幕亮着时,手指总在 “点赞” 按钮上悬着,刷十条内容能点八条。我凑过去看,连一条 “猫咪打哈欠合集” 都没落下,忍不住笑她:“这也值得赞?” 她头都没抬:“你想啊,博主蹲在猫窝前拍一下午,就为抓个打哈欠的瞬间,多不容易!” 后来才发现,她的 “随手赞” 根本不是 “真喜欢”,而是种下意识的 “共情补偿”—— 心理学里有个 “微小善意效应”,对她来说,点一下赞就像给创作者递了杯温白开水,不费劲儿,却能让对方觉得 “我被看见了”。至于评论,她更是停不下来:看到美妆博主画错眼线,会敲 “姐妹这里可以晕开点”;刷到职场文,能写两百字分享自己的摸鱼技巧。用她的话说:“不评论就像吃火锅没蘸料,总觉得少点啥 —— 我就是忍不住想把‘我看到了’变成‘我们聊到了’。”
旁边的老周就完全是另一个极端。他翻手机时手指特别慢,像在拆快递,点赞按钮半天没动静。琳子催他:“刚那篇书评写得多好,你咋不赞?” 他推了推眼镜:“观点是不错,但有个数据错了,我得先查完资料,确认没问题再评论。” 我俩凑过去看他的评论框,果然写了半屏:“关于 XX 书中的案例,补充一个 2025年的新研究……” 他的手机相册里没有随手存的表情包,关注列表就三十多个人,点赞记录半年才十条。后来才懂,这是典型的 “认知闭合低容忍度”—— 心理学里说这类人不喜欢模糊的判断,做任何选择都要 “想清楚”。对他而言,点赞不是 “随手人情”,是给内容投 “信任票”;评论也不是 “闲聊天”,是拿自己的观点换 “有效交流”。用他的比喻:“就像买衬衫,总不能因为颜色好看,就忽略线头没剪对吧?”
至于我,被他俩归为 “隐形刷手机党”—— 刷到搞笑视频会笑出声,但不会点 “哈哈”;看到干货文会存到云笔记,但不会点 “收藏”;哪怕刷到琳子或老周发的动态,也只是默默划走。他俩吐槽我:“你这是怕留下‘上网痕迹’吗?” 其实还真不是。后来对照心理学里的 “内倾直觉型” 特质才明白:我刷内容时,大脑总在走 “实用路线”—— 看到美食教程,第一反应是 “周末要不要试”;看到心理科普,会想 “这个理论能不能用在咨询里”。对我来说,“不点赞不评论” 不是冷漠,而是把 “互动精力” 省下来,先消化内容本身的价值。就像逛书店,我习惯先站着翻完半本书,确定值得买,才会去收银台 —— 至于在书的扉页写不写评论,倒没那么重要。
其实聊到最后发现,这三种 “刷手机人格” 哪儿有什么对错?琳子需要通过互动确认 “我和世界有关联”,老周需要通过筛选保持 “我的判断不敷衍”,而我更在意 “内容能不能帮我变更好”。就像有人喝咖啡喜欢加双份糖,有人必须喝黑的,有人习惯加奶 —— 本质都是找到最舒服的方式,和手机里的世界打交道。
下次再纠结 “要不要点赞” 时,不如想想:你只是在选自己喜欢的 “咖啡口味” 而已,哪儿用得着那么多顾虑呀?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