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刚知道,买衣服只看颜值,就错了,吊牌上有这行字的,再便宜都不能买,看完赶紧叮嘱你的家人。
![]()
上周陪闺蜜逛街,她盯着一件设计感十足的连衣裙挪不开眼,导购凑上来说,这面料进口、版型显瘦,她差点当场付款。还好我多了个心眼,提醒她先看吊牌,结果翻遍衣领都没找到“安全类别”,导购慌忙解释“尾货没来得及挂吊牌”,我们果断转身离开。
相信很多姐妹都有过类似经历,买衣服时被款式、颜色吸引,听着导购的花言巧语就掏了钱,回家穿几次才发现起球、掉色,甚至皮肤发痒。
![]()
其实,判断衣服好坏,看吊牌上藏着的3个关键信息就够了,学会后能避开80%“劣质陷阱”。
第一,先看“安全类别”,没有这行字,再好看也别买
正规厂家生产的衣服,吊牌上一定会标注“安全类别”,而且后面必须跟着“GB/T29862”这个国家标准号。这就像衣服的“身份证”,没有它大概率是小作坊生产的次品。
![]()
之前有粉丝跟我吐槽,在夜市买了件无吊牌的T恤,穿了两次就皮肤发红,去医院检查才知道是面料甲醛超标。
很多导购会用“尾货、剪标”当借口,说“没吊牌才是正品”,这话千万别信。哪怕是折扣款、断码款,正规品牌也会保留完整的安全类别标注。
我平时买衣服,第一步就是翻吊牌找“GB/T29862”,没有这行字直接放下,再喜欢也不冒险,毕竟衣服是贴身穿的,安全永远比款式重要。
第二,再查“安全技术类别”:A、B、C类区别大,穿错易过敏。
![]()
如果说安全类别是“入门门槛”,那“安全技术类别”就是“健康标尺”,它把衣服分成A、B、C三个等级,直接关系到皮肤健康。
很多人分不清这三类的区别,记住一个原则,越贴皮肤的衣服,等级要越高。
A类是最高级,也是最安全的,适合婴幼儿服装和成人贴身衣物,比如内衣、秋衣、袜子,你就盯着吊牌找“A类”。之前见过有人给宝宝买B类内衣,穿了一周就起红疹,后悔都来不及。
![]()
B类次之,适合可以直接接触皮肤的衣服,比如T恤、衬衫、运动裤。日常穿的衣物,选B类就够了。但要注意避开“贴身衣物标B类”的情况,比如有些商家把秋衣标成B类,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多留个心眼。
C类是最低级,只能做外套、风衣、窗帘等不直接接触皮肤的单品。
![]()
我之前踩过一个坑,买了件C类的薄外套,春天穿的时候偶尔会贴到脖子,结果脖子发痒了好几天,后来才发现是C类面料刺激皮肤。
所以买外套时也要看清楚,要是面料比较薄、可能接触皮肤,最好选B类。
第三,看“衣服等级”:优等品和合格品,质量差一倍,
很多人忽略了吊牌上的“衣服等级”,其实这才是衡量质量的核心。它把衣服分成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合格品四个等级,等级越高,做工和用料越靠谱。
![]()
优等品是品质天花板,在缩水率、色牢度、密度上都有严格要求。比如优等品的牛仔裤,洗3次都不会明显掉色。
而合格品的,洗一次可能就变形,甚至有小瑕疵。
我之前买过一条牛仔裤,导购说“版型好、质量棒”,回家看吊牌才发现是“合格品”,洗了一次就短了3厘米,裤子还磨起了球。
![]()
后来才知道,很多商家会把合格品当“精品”卖。
同等价位下,优先选一等品或优等品,性价比更高。
其实买衣服,“会看”比“会挑”更重要。毕竟我们买衣服是为了穿得舒服、穿得放心,不是为了“看着好看、穿着闹心”的次品。
赶紧把这些技巧转发给身边的姐妹,下次一起逛街时,互相提醒看吊牌,让大家都能买到既好看又安全的衣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