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钦州市少年警校2025年夏令营开营仪式现场
钦州“零资源”到“大合力”
钦州推进少年警校工作的探索实践——统筹相关部门力量,构建“党建统领、七方协同”的高效协作体系;打造“警营实训基地、校园实践基地、社会研学基地”三位一体的阵地体系,实现教学场景全域覆盖;课程设置上,开设思政教育、法治教育、安防教育、心理辅导、警务训练、兴趣教育等模块
在北部湾畔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州市警察协会全力打造的一所学校正在书写奇迹:没有一寸专属训练场地,却能在一年内斩获“全国十佳”称号;没有现成的资源,却能将社会资源转化为教育的沃土。这就是钦州市少年警校——一个用创新和实干诠释“不等不靠”精神的成功探索。
钦州市少年警校成立一年来,已成功举办10期营地活动,建成7个实践基地,开展36场“校中校”活动,覆盖师生家长1.38万人,被中国警察协会评为全国十佳少年警校。
巧解“无米之炊”
2024年7月,钦州市少年警校在公安、教育、工会、团委、妇联、红十字会、关工委等七部门协同下正式揭牌成立。成立之初,学校面临着“无一寸专属训练场”的现实困境,但却毅然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两年显成效、三年树品牌”的目标。
面对资源短缺的挑战,学校提出了“没有固定场地,就把社会资源变成流动的课堂与操场”的发展思路。这一理念的转变树立了“有了项目找资源”的创新意识。
破解资源难题,首先从机制创新入手。钦州市成立了由副市长、公安局局长龙校担任组长的少年警校领导小组,统筹七大部门力量,构建起“党建统领、七方协同”的高效协作体系。各部门明确分工:公安部门负责提供警务专业资源与教官团队,教育部门协调学校场地资源与课程融入,工会、团委、妇联等则发挥自身优势,联系活动资源与公益力量。
![]()
▲少年警校学员学习陶艺制作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引入外部优质资源,与第三方机构深度合作,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闭环管理模式,精准对接需求与资源,将“零资源”逐步转化为支撑学校发展的“大合力”。
在此基础上,学校创新打造了“警营实训基地、校园实践基地、社会研学基地”三位一体的阵地体系,实现教学场景全域覆盖。
警营实训基地聚焦“技能强化与职业体验”,精选钦州市公安局红阳派出所、交警靶场、刑侦支队鉴定中心等具备专业条件的公安场地作为固定教学点。在这里,青少年学员可以沉浸式体验警营生活:学习交警手势操、模拟交通指挥岗、参与枪械体验;参与指纹提取、防暴对抗模拟演练;开展地震避险、反恐疏散、心肺复苏等安全应急培训。一系列实战化体验,让学员亲身感受警察职业的严谨与光荣。
![]()
▲少年警校学员体验枪械的使用
校园实践基地定位为“安全素养孵化器·德育行为转化站”,将少年警校教育理念融入日常校园生活。学校组建了68人的特聘教官团队,成员涵盖公安民警、学校法治副校长、医疗专业急救人员等,定期深入各中小学开展主题教育活动。2025年2月开学季,民警通过展示仿真毒品开展禁毒宣传;围绕“校园欺凌应对”“电信网络诈骗识别”“懂法用法”等主题,为师生送上安全知识“大礼包”。截至目前,此类校园主题课已开展36场,实现安全与法治教育常态化。
社会研学基地作为“价值观塑造与社会认知的实践课堂”,整合钦州市刘永福故居、冯子材故居、牛圩坡烈士纪念碑、坭兴陶体验馆等20余个教育阵地,形成多元化研学网络。学员在坭兴陶基地感受非遗魅力,在英雄故居聆听爱国故事,在北部湾大学拓展园区锻炼团队协作能力。这些丰富的社会资源,让少年警校的“课堂”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创新育人体系
钦州市少年警校始终以“培养兼具法治意识、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的新时代青少年”为目标,构建“三类课堂+六大课程”育人体系。
“警中校”课堂由公安机关主导,利用寒暑假开展警营开放日活动。今年8月,防城港市警察协会组织70名少年警校学员,与钦州44名少年警校学员共同走进钦南区禁毒基地和钦北分局:在禁毒基地,通过图文展示、视频播放、VR体验,学员深入了解毒品危害;在钦北分局,观看警犬表演与警务实战技能展示,近距离体验警用装备。截至目前,“警中校”已举办15场警营开放日,覆盖学生1000余人。
“校中校”课堂依托普通中小学校园,将少年警校教育融入常规教学。学校与教育部门合作,把反诈、禁毒、防拐防骗、防校园欺凌、交通安全等法治教育,应急救护、消防逃生等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纳入德育课、班会课、社会实践课。2024年8月,钦州公安“百场反诈巡讲”系列活动暨少年警校千人反诈篝火晚会在北部湾大学举行,上千人参与,共同唱响反诈宣传最强音。
“社会校”课堂带领学员走出校园与警营,在社会大课堂中锤炼品格。学校依托寒暑假期,开展10期夏(冬)令营与研学活动,足迹遍布北京、天津、辽宁沈阳、上海、浙江杭州等地,覆盖学生600余人。今年1月,钦州与沈阳两地警察协会联合开展“探访工业名城 赓续警营薪火”联谊研学活动,62名学员探访中国刑警学院、沈阳警察博物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12个研学基地,参与9项警务技能训练。今年2月,钦州10名少年警校学员参加中国警察协会少年警校首届赴港澳研学团,与港澳青少年交流互动。今年7月,32名学员赴京津开展特训营,23名学员赴华东五市游学,在行走中拓宽视野、培养情怀。“暑期的这次活动,行程非常丰富,不但增长了见识,还磨练了意志,希望明年暑假继续参加下一个夏令营。”一名少警的家长陆某说。
![]()
▲少年警校学员到东兴口岸参观
课程设置上,学校开设思政教育、法治教育、安防教育、心理辅导、警务训练、兴趣教育“六大模块”。
思政教育将课堂搬进红色场馆,在刘永福故居、冯子材故居开展党史、国史、国防历史教育;法治教育普及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知识、基本法律常识;安防教育涵盖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拐骗、防欺凌、防网络诈骗、禁毒等内容;心理辅导通过团队辅导、自我突破训练、解压设施体验,帮助学员调节情绪;警务训练开展队列训练、体能训练、格斗训练、战术对抗,锤炼意志品质;兴趣教育则开设坭兴陶工艺体验、无人机技术、3D打印、国学、书画、体育等课程。
今年7月,精英蜕变特训营在坭兴陶和八寨沟基地开展,66名少警队员体验CS作战、火箭炮操作、禁毒知识课堂、野外求生训练、重走长征路等课程,在学习与实践中实现全面蜕变。
![]()
▲少年警校学员学习火灾防灾逃生知识
融合应用“破圈”
为推动教育长效发展,钦州市少年警校创新打造“线上平台+线下实体+融合应用”三维运行模式,构建自我进化型安全教育生态系统。
线上,学校启用“铸梦警训”小程序,打造“云端训练营”,集成基地介绍、活动预约、AR任务导航、VR法治课堂、积分兑换等功能。线下,依托“三大基地”打造全域式警民文化共育实体。“融合应用”则是“钦州模式”的核心亮点,学校以“数字链”贯通“教育—实践—生活”全场景,构建“线上任务驱动—线下实战认证—家庭权益共享”闭环。例如,学员线上学完反诈课后,需到社区为老人宣讲防骗知识,通过小手拉大手,实现安全教育“破圈”。
经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钦州市少年警校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建成“警中校”实训基地3个,开展15场警营开放日;建成“校中校”实践基地2个,开展“法治副校长”开学第一课活动,并派出特聘教官进校园开展针对性法治宣传活动36场;建成“社会校”本地研学基地2个,通过寒暑假举办本地夏令营5期、外地研学营5期,累计培训青少年约600人次。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不等不靠、善用资源”核心理念的成功实践。学校通过机制创新,将分散的社会资源整合为教育合力;通过模式创新,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通过理念创新,将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型升级为现代化的教育生态。
从“零起点”到“全国十佳”,钦州市少年警校成立一年来的 365天,是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的365天,是创新突破、资源整合的365天,更是深耕育人、助力成长的365天。未来,钦州市少年警校将继续秉持“三年树品牌”的目标,完善“钦州模式”,为青少年法治教育与成长培育贡献更多力量。
扫二维码关注“铸梦警训”
了解更多少年警校活动资讯

审核:何婷玉
编辑:李晓峰
文字:赖卉、刘慧莲、李晓峰
图片:龙现富
排版:樊英娜
校对:李金春
1
2
3
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