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法院法庭上,翟欣欣站在被告席前,听着法官宣判她十二年的刑期。这位曾被称为“毒妇”的女子,用42天婚姻逼死了创业天才苏享茂,也揭开了当代婚恋市场中隐藏的情感诈骗生态。
![]()
“捞女”翟欣欣与苏享茂
2025年9月19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敲诈勒索罪判处翟欣欣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十万元。
这起持续八年的案件终于有了结果,但背后暴露的婚恋诈骗问题却远未解决。法院审理查明,翟欣欣在2017年与苏享茂相识后,迅速结婚并以举报相威胁,索要1000万元及房产。
最终,导致苏享茂坠楼身亡。这条从甜蜜匹配到自杀身亡的时间线,只用了不到半年。
01 一场致命婚姻,揭开骗婚面纱
2017年3月,翟欣欣与WePhone创始人苏享茂通过婚恋网站相识。仅三个月后,两人便登记结婚。这场婚姻只存续了42天。
![]()
离婚过程中,翟欣欣以举报苏享茂“漏税”和“灰色运营”为要挟,索要1000万元精神损失费及海南房产。7月18日,苏享茂被迫支付翟欣欣660万元并将海南房产过户给她。
获得这些财物后,翟欣欣仍不满足,继续威胁索要剩余钱款。2017年9月7日,苏享茂坠楼身亡,留下遗书指认翟欣欣是“逼死自己的人”。
02 判决结果出炉,八年追寻公正
海淀法院经审理认为,翟欣欣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数额特别巨大。在案证据显示,两人无夫妻共同财产,翟欣欣索取的是苏享茂个人财产。
![]()
法院判决翟欣欣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经济损失共计人民币7万余元。这些费用主要是丧葬费和交通费等实际支出。
翟欣欣已退赔全部违法所得。但她退回了钱,却退不回一条生命。
03 婚恋市场乱象,诈骗案件频发
翟欣欣案不是孤例。自2024年1月至2025年3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办理涉婚介行业犯罪案件1546件。
![]()
最高检通报揭露了当前婚恋市场的四大乱象:“假婚介”“假身份”“跨国黑中介”和“平台引流诈骗”。有的婚介所从KTV、酒吧招募女性充当“婚托”,骗取128人250余万元。
还有案例显示,某“正规婚介所”负责人将已婚女子包装成相亲对象,骗取6名被害人礼金89万元。这些案件表明,婚恋诈骗已形成专业化、团伙化的趋势。
04 农村大龄青年,成婚骗重灾区
许多诈骗团伙的手段并不高明,却能屡屡得逞。这与部分农村地区大龄青年的婚恋焦虑密切相关。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打击“婚托婚骗”写入其中,显示出治理这一问题的迫切性。文件指出,一些农村家庭因高额彩礼背负债务,甚至出现“因婚返贫”的极端现象。
不法分子通常打着恋爱礼、见面礼、结婚彩礼的幌子,大肆索取高额财物,然后以“性格不合”等理由退婚或逃离。
05 平台审核漏洞,助推骗婚行为
婚恋平台的审核漏洞为诈骗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在苏某某诈骗案中,嫌疑人伪造警察证、房产证,通过婚介所发布虚假信息。
![]()
许某某隐瞒已婚事实,在某知名婚恋网站以“投资工程”为名诈骗300万元。一些平台为追求流量,默许诈骗分子发布“高富帅”“白富美”虚假信息引流。
中国消费者协会指出,婚恋服务纠纷正呈上升趋势。一些机构用“包成功”“后期由男方付款”等宣传噱头诱导消费者冲动签约。
06 法律重重一击,警示潜在罪犯
翟欣欣案的判决传递出明确信号:婚姻不是敛财的“合法外衣”。法律专家指出,翟欣欣的行为暴露了婚恋关系中的“套路化”犯罪模式。
![]()
法院顶格判决彰显司法对婚姻诈骗的零容忍。律师分析,苏享茂的死亡直接影响量刑,属于“其他特别严重情节”。
中消协表示,婚恋服务不应是收割情感的“圈套”,而应是连接幸福、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助力。
法律用最严厉的判决告诉世人:婚姻不是敛财的“合法外衣”。
然而,仅靠事后的法律惩处远远不够。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打击“婚托婚骗”写入其中,显示出国家层面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婚恋网站上的虚假信息、农村地区的高额彩礼、大龄青年的婚恋焦虑,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婚恋诈骗滋生的土壤。
唯有行业诚信、监管有力、消费者理性三方合力,才能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