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鼠爬杆实验装置的主要用途是用于检测鼠的肢体协调能力。通过观察大小鼠在爬杆过程中的表现,研究人员可以评估大小鼠的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这项实验在神经科学、药理学和行为生物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科学家研究药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运动障碍的模型建立以及动物的行为学特性。
![]()
实验原理
通过记录动物在垂直杆上的攀爬行为(如转身时间、下滑次数等),评估其运动协调性、肌肉力量及神经系统功能。
杆体设计(如直径1-2cm、表面缠绕纱布)可调节摩擦系数,模拟不同环境条件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核心功能
量化指标包括:
初始定向时间(T-turn):从放置到完成180°转身的时间,反映基底神经节功能。
总运动时间(T-total):从转身到四肢接触底部的时长,评估整体协调性。
结合高速摄像机(120fps)记录行为细节,如滑落次数、抓握频率。
实验训练方法
适应性训练
预训练阶段:连续3天,每日5次,引导小鼠从杆顶自然下降,逐步适应杆体环境。
筛选标准:剔除T-turn>8秒或T-total>18秒的个体,确保数据可靠性。
正式测试流程
操作步骤:
将小鼠垂直悬吊至杆顶,记录其完成180°转身及下降的时间。
若中途滑落或超时(>120秒),按大值计。
环境控制:光照500±50lux,噪音<45dB,实验时段固定为09:00-12:00。
注意事项
动物需提前1周适应环境,减少应激干扰。
需延长训练时间或采用食物诱导策略。
数据分析与应用
数据处理
剔除异常值(±3SD),标准化时间参数(T-turn/体重、T-total×体长)。
建立综合运动指数(CMI=0.6×T-turn'+0.4×T-total')进行组间比较。
应用场景
神经退行病:帕金森模型小鼠T-turn和T-total显著延长(2-3倍)。
药品评估:氟西汀可改 善卒中后运动功能。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