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故乡行
段兆军
第16节、警卫连
从大油库回来,已是夜晚时分,躺在招待所整洁舒适的床上,辗转反侧,思绪万千,彻夜难眠。那事那人,那战友深情,那苦乐军营,三个月军训以老带新,远赴千里亚东伐木,修渠引水开荒种菜,拉石料打土坯修建营房,歼-6首飞试航,安-24运输机分梯次承重试飞,轰-5、轰-6试航航训,以及官兵们在艰苦条件下不畏艰难、团结奋斗又乐于奉献乐在其中的动人画面,一个个、一桩桩、一幕幕在脑海里喷涌而出,似电影般闪现眼前。
日喀则场站于1972年10月组建后,每个机关单位和连队只有几个至几十人不等,其中警卫连最多,共有50多名官兵,约占全场站约四分之一左右。人虽多,也只是搭了个机构框架,谈不上成建制连队。连队内设三个排,每排三个班,加炊事班共10个班,另外还设外驻大油库班、小油库班两个班,共12个建制班组成,由于人员紧缺,除炊事班和大小油库班各有六五个人外,三个建制排每班平均只有两三个战士。因新成立场站基地,执勤警诫任务十分艰巨,面对四邻八散的若大场站,繁重的执勤任务可想而知。
![]()
上图:日喀则场站警卫连最早营房(原工程兵305团工棚)下图:日喀则
上图:日喀则场站警卫连最早营房(原工程兵305团工棚)下图:日喀则场站警卫连机构示意图
日喀则场站警卫连1972年10月组建时连、排、班干部组成名单
连 长:唐顺德(四川南充人,1964年兵)
指导员:郭喜才(甘肃徽县人,1964年兵)
一排排长:伏宝义(山东人,1968年兵,)
一班班长:倪虎娃(甘肃天水人)
二班班长:白来善(甘肃清水人)
三班班长:王具才(甘肃清水人)
二排副排长:王克明(甘肃定西人.1968年兵,)
四班班长:秦春生(甘肃天水人)
五班班长:马自权(甘肃张家川人,回族)
六班班长:陈德倉(甘肃清水人)
三排排长:王魁元(湖南益阳人,1968年兵,)
七班班长:李有成(甘肃天水人)
八班班长:李正泽(甘肃清水人)
九班班长:康汉章(甘肃天水人)
炊事班班长:王印才(天津人)
大油库班班长:岳少忠(甘肃天水人)
连文书:赵银昌(四川乐山人)
后勤上士:朱泽金(四川乐山人)
兵源结构大部分以1971年甘肃省天水地区天水县、清水县、张家川县籍兵为主,也有部分1970年天津、福建老兵和1971年四川、西藏老兵。
天津(3人):王印才,李树林、刘朋新,
福建(3人):洪常识、李建国、向长奇。
四川省乐山县(3人):朱泽金、赵银昌、张嘉清,
西藏自治区定日县(2人):扎西杰布、嘎玛,均为藏族。
甘肃省天水县(14人):秦春生、王佐学、温成祥、倪虎娃、王启荣、李有成、乔福有、徐求之、段太康、马百锁、李存辉、丁安祥、任生才、武保和、岳少忠等。
甘肃省清水县(18):张具生、王具才、李有满、任虎顺、周世智、张天福、李正泽、白来善、鲁子厚、康汉章、马继娃、罗张娃、赵连娃、马正清、贾焕成、马存厚、陈得仓、李苏儿等。
甘肃省张家川县(4人):马自权、妥俊秀、马占禄、马长生,均为回族。
他们是日喀则场站警卫连的创立者,入驻修建、整章建制、执勤站岗、训练新兵等,为日喀则场站警卫连的创建做出了莫大的贡献,为警卫连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1973年兵军训的老师和学习的楷模。
两个月后的12月31日,来自会宁翟所、韩集、大沟、四方、甘沟、新原六个公社的120名新兵到达日喀则场站。其中38名补充到警卫连。他们是:唐顺义、高万岗、梁兴周、雷林春、冯宝华、唐树仁、茹汉祥、厐玉成、任满仓、张炳耀、陈海林、陈 明、任占海、王应福、田德民、邓宝玺、郭建珍、陈志义、马仲清、马海元、冉正驹、段兆军、孙子科、欧阳德肃、张维福、侯青山、段知礼、李守吉、王焕章、张建业、刘正北、畅兴邦、李俊录、董鹏、韩克敏、王东庆、王世德、谢万贵。第二天,恰是1973年元旦,我们在那里过上了入伍后第一个新年。
时隔两天,陕西省岐山县的近100名新兵也到达场站,近20名新兵补充到警卫连。他们是:杨宗林、刘栓祥、张文侠、李建斌、孟建新、陈宗岐、庞德、雷怀庆、蔺怀岐、熊拉科、张志端、陈文科、张世辉、张连科、杨占明、宣荣策、孟建忠、肖多乾、张黑焕等。按部队光荣“传统”,迟来部队一天,也算新兵蛋蛋,况且我们是1972年到的,他们是1973年到的,虽然迟来两天,相隔可是“两年"呐,于是我们也戏称他们为“新兵蛋子”,哈哈!
又过了几天,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三名傈僳族新兵余里明、李金龙、李茂明和一名藏族新兵和志高4人来到警卫连,那当然更是“新兵蛋子”了!
连队由五十多人一下子增加到一百多人,而且绝大多数是十八九不到二十岁年轻气盛、精力旺盛的小伙子,适逢伟大的毛泽东时代,正值风华正茂的青春年华,战友们个个生龙活虎,处处充满青春活力,时时展现蓬勃气息,连队始终洋溢着兄弟般的深情厚谊。如果说日喀则场站是我的第二故乡,警卫连则是我成长的摇篮、避风的港湾和温馨快乐而又难忘的家园。
此后几年,连队每年都有新兵补充,使部队始终保持充满朝气,斗志昂扬的战斗力。1974年,陕西富平习宣战、陈显邦、徐永庆和拉萨市平措旺堆等十多人进入连队,后半年1970年安徽老兵石志伟从拉指调警卫连任副排长(十分想念石老兵,但多方打听,均无音讯。2021年我在美篇《几张军照话当年》中再次提及石排长,此信息被在江苏无锡工作的儿子发现后,便很快取得联系。2024年8月,石排长夫妇及儿子儿媳孙子一家5口驾车专程从安徽石台县来会宁看望老部下,让人感动不已)。1975年鲁中和调任警卫连副连长,关贵林调任警卫连二排排长,四川眉山舒光明等分警卫连。后四川射洪王永寿进入连队。1976年四川邛崃郭曙春、李永泽等新兵进入连队,那时已合并为警场连了。1977年我退伍时上海市、安徽六安、甘肃武威新兵进入连队,此是后事。
是啊!“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在几年的连队生活中,我们共同组成一个革命的大家庭,同舟共济,和睦相处,亲如兄弟,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训同学同执勤,同甘苦,共患难,从早到晚天天见,摸爬滚打互协助,嬉戏恶作乐无限。在举国欢腾的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度过了难忘的军旅生涯,相互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战友战友亲如兄弟,
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
你来自边疆他来自内地,
我们都是人民的子弟。
战友,战友!
这亲切的称呼
这崇高的友谊,
把我们结成一个钢铁集体!
战友战友目标一致,
革命把我们团结在一起,
同训练,同学习,
同劳动,同休息,
同吃一锅饭,同举一杆旗。
……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段兆军:甘肃省会宁县人,1972年11月入伍,在空军西藏日喀则场站警卫连服役4年,1977年3月退伍后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现退休在家。
![]()
作者:段兆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