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汇2025“志爱无疆”征集活动优秀作品展播:
![]()
传彝乡之美 铸民族之魂
在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指引下,为响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号召,四川师范大学2025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校级重点团队、影视与传媒学院青媒铸牢民族魂实践团以“影记普格,美育彝乡”为主题,奔赴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开展社会实践。
承战略启新程 赴彝乡明目标
![]()
团队锚定“文化传承、民族传播、专业融合”核心目标,深入普格县开展实地调研,通过文字、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与田野调查对“朵乐荷”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影像记录,并结合汉语与彝语,制作面向大众、具有科普性的双语文稿。通过构建涵盖文字、音频、视频的立体化非遗档案库,助推“朵乐荷”从彝乡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成为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生动载体。
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聚居地,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朵乐荷”,彝语又称“都火”。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女子集体歌舞形式,融诗歌、音乐、舞蹈于一体,形态古朴、意蕴深厚,不仅承载着彝族女性的情感表达与群体意识,也体现了普格当地独特的审美观与社会文化结构。
探彝韵多维度 录非遗全景图
![]()
在火把广场,队员们沉浸式记录火把节期间“朵乐荷”的表演实况,从舞蹈韵律编排到服饰纹样银饰,再到与表演者的深度交流,直观捕捉艺术背后的情感记忆与文化认同,感受彝族同胞的热情与民俗氛围。
![]()
走进红军树小学与红军树村,团队通过问卷、访谈与入户观察,分层了解彝族学生对“朵乐荷”的认知传承意愿,以及不同年龄段村民的掌握程度、传播途径与参与热情,用扎实的田野工作为非遗保护提供一手依据,也深刻体会到“扎根人民、聆听大地”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路径。
![]()
为丰富“朵乐荷”文化档案,团队还深入当地传统服饰店铺,与店主、手艺人交流,细致记录表演服饰的形制、纹样、银饰造型及制作工艺,精准提炼其地域美学特征。团队专程拜访普格县“朵乐荷”非遗传承人拉马什作。传承人讲述了自己的学习经历,详细阐述了“朵乐荷”的起源传说、唱词内容、文化价值,还分析了“朵乐荷”在当代所面临的传承断层、受众缩减等现实挑战。面对未来,她提出拓宽传播渠道、融合现代美育等创新路径。
踏山路砺青春 凝力量铸民魂
尽管实践途中多是烈日下的山间徒步,但队员们的脚步始终坚定。这段经历不仅磨砺了意志,更让队员们深刻领悟:唯有深入基层、贴近人民,才能真正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唯有以青春之力推动文化交融互鉴,才能凝聚起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力量,用坚实足迹书写“扎根祖国大地,践行青春使命”的动人篇章。(作者:廖婧 吉木日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