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飞机时突然被拦在登机口,被告知“无法登机”,却给不出明确理由——这是不少人撞上美国“禁飞名单”后的真实遭遇。
这个“9・11”事件后诞生的安全机制,至今仍蒙着一层神秘面纱,到底什么样的人会被列入?背后又藏着怎样的规则?
![]()
1、
首先得明确,“禁飞名单”可不是随便谁都能说了算的,它由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下属的恐怖分子追踪中心(TSC)一手管理,相当于整个名单的“大脑”,负责识别和认定威胁人员。
而在机场执行拦截的,则是大家更熟悉的运输安全管理局(TSA),这两部门一内一外,构成了名单运作的核心链条。
除了它们,海关、国务院、移民局等多个机构也会参与信息共享,算得上是跨部门协同的“安全工程”。
![]()
2、
那么核心问题来了:到底满足什么条件才会被盯上?FBI的说法很明确:必须基于证据,绝不能因为种族、宗教、政治观点这些因素划线。
从公开规则看,能被列入的基本都是“对航空安全或国家安全有明确威胁”的人,大致能归为几类。
最典型的就是恐怖主义相关人员,比如被认定为恐怖组织成员,或者策划、参与过恐怖活动的人,这也是名单最初设立的核心目标。
毕竟“9・11”的教训太深刻,阻止恐怖分子登机是名单的首要使命,另外,涉嫌为恐怖活动提供资金、物资支持的“帮凶”,即便没直接动手,也可能被纳入监控。
还有一类是存在严重航空安全风险的人员,比如曾在飞机上实施暴力犯罪、非法干扰飞行秩序,且有证据表明可能再次犯事的人。
之前就有案例显示,有人因在航班上袭击机组人员被判刑,出狱后直接登上了禁飞名单,避免其再对飞行安全造成威胁。
![]()
9.11事件
3、
不过规则虽看似清晰,实际操作却充满争议,很多人被列入后压根不知道自己“犯了啥错”,因为名单的具体筛选细节属于机密。
曾有美国公民多次被拦,折腾半年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姓名和一名恐怖嫌疑人高度相似,属于典型的“误伤”。
更让人头疼的是申诉流程,想证明“自己不是坏人”得层层提交材料,还经常得不到明确答复,有人甚至花了好几年才从名单上除名。
这里要特别分清一个误区:过安检时被额外检查,不代表你就在禁飞名单上。
TSA每天要检查300多万件随身行李、100多万件托运行李,有时会随机抽查或因携带可疑物品进行人工搜身,这些都是常规安全程序,和禁飞名单没有直接关系。
![]()
真正在名单上的人,往往连值机环节都过不了,直接被拦在登机前。
关于名单还有个常见疑问:外国人会不会更容易被列入?虽然FBI强调不搞歧视,但实际中确实存在争议。
有民权组织指出,某些特定宗教或地区背景的人,被列入或被额外审查的概率明显更高,不过从官方标准来看,国籍本身并不是列入依据,关键还是看是否有“威胁证据”。
![]()
说到底,美国“禁飞名单”是个典型的“安全与公平”的平衡体,它确实在防范恐怖威胁上发挥了作用,但模糊的标准、不透明的流程,也让它成了争议漩涡。
对于普通旅客来说,与其担心“莫名上榜”,不如在出行前确认证件齐全、不携带违禁物品。
而这个神秘的名单,恐怕还会在“防风险”和“保权利”的博弈中,继续引发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