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800亿美元!一听这数字,谁不眼珠子一瞪?这不是一般的天价,这是“要钱不要命”的天价。中国有色矿业在赞比亚的一次尾矿坝溃坝事故,硬是被抬出了一个800亿美元的索赔额。要知道,这家公司在港股的市值才500亿港币左右,人家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被按着脑袋喊出个天文数字,怎么看怎么像个剧本杀。
![]()
先把背景拉清楚。今年2月,赞比亚谦比希湿法公司(中国有色矿业的子公司)尾矿坝溃了。原因也有交代:防渗膜被盗割,加上几十年一遇的暴雨。凌晨溃坝,凌晨封堵,当天控制住源头。说实话,这种突发情况,即便做了预案,也很难100%避免。随后,中方企业照规矩办事:修复、治理、赔偿,能补的补、能赔的赔。当地政府也站台了,说水质恢复、供水恢复、没死人没疫情,甚至副总统亲自去了现场,还点名肯定了企业的善后。听上去,这事就该慢慢走入善后程序了。
可剧情反转来了。9月中旬,突然冒出了一纸请愿书,号称“一百余名民众”要求设立环境修复托管账户,直接塞进去800亿美元,再加个2亿美元作为“健康基金”。问题是,真去查,实际授权的只有11个人,连集体诉讼的门槛都没踩到。法院也只是登记,还没正式受理。这场子闹得沸沸扬扬,怎么看都透着点子虚乌有。中企当然回应:缺乏依据。请的当地律师也在应对,按规矩走程序。
![]()
问题就在这。为什么一个事故,能被炒作出800亿美元的索赔?因为国际舞台的逻辑很残酷:只要是中企,尤其是在资源国搞矿业的中企,你就得做好随时成为“提款机”的准备。紫金矿业在哥伦比亚遭黑帮盗采,津巴布韦的矿企遭抢劫,中企海外矿难事件几乎年年都有。企业去海外挖矿,原本想着“资源换发展”,结果却常常掉进“环境、社会、治理”(ESG)的陷阱。出点事,当地政府要交代,社区要发声,媒体要追,最后所有矛头往往集中到出海企业头上。
再说说数字。800亿美元是什么概念?相当于赞比亚GDP的三分之一。你说真要交这么多钱,别说中国有色矿业,全世界矿业巨头加起来都得破产。这数字不是索赔,是威慑,是政治牌。有人想借机敲打中国企业,有人想趁机捞油水,有人想用公众舆论撬动额外利益。换句话说,这根本不是单纯的环保问题,而是赤裸裸的利益博弈。
而中国企业的问题在于,风险意识老是滞后一步。去年就有ESG报告,说尾矿库风险高,要加强管理,要防洪防涝。措施写得挺漂亮:挖沟排水、应急预案、演练。可到头来,溃坝还是发生了。等到事故发生,再出来赔偿、修复、解释,已经被动了。专家也点明了:这不是风险管理,而是善后管理。就像生病前不好好养生,非得等进了ICU才猛吃药。花的钱多,效果差,还要背骂名。
![]()
现实就是这样:中企“走出去”,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进入别人的地盘。矿产行业更是高风险地带,一旦有事故,哪怕政府表态支持,也挡不住地方社区、民间组织甚至国际舆论的压力。ESG现在不是装门面的报告,而是真正的护身符。环境出事、社会关系没搞好、治理流程有漏洞,分分钟就能被拿来做文章。
所以,这个800亿美元的荒唐数字,表面看是笑话,实质是提醒。提醒中企,别老想着“事后解决”,要提前做好风控;提醒企业,别光看矿石产量,也要盯着社区情绪;提醒出海战略,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政治账。否则,下一个“天价索赔”,随时可能砸在谁头上。
说到底,这次事件就像一记警钟:出海不只是开矿赚钱,而是一场复杂的政治博弈。能不能在全球资源游戏里站稳脚,靠的不只是资本和设备,更是管理、沟通、预判。否则,别人随手就能写出个天文数字,把你逼到墙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