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尼科尔森在电影《闪灵》中饰演的疯狂看护人,以其歇斯底里的表演让观众不寒而栗,甚至让人想裹紧毯子。这种生理反应并非偶然——科学研究表明,那些令人厌恶的人确实会让我们感到寒冷。这项发表在《心理科学》期刊上的研究揭示了社交互动与体温感知之间的奇妙联系。
社交冷漠如何触发生理寒意?研究人员对40名大学生进行了实验,观察他们在不同社交情境下的体温感知变化。实验中,研究人员以三种方式与学生互动:
![]()
1.亲密友好型:态度热情,主动模仿学生的肢体语言以建立融洽关系。
2.冷漠疏离型:保持僵硬、职业化的态度,避免情感交流。
3.矛盾混合型:行为不一致,时而友好,时而冷淡,传递混乱的社交信号。
实验结束后,参与者填写问卷,评估自身对温度的感受。结果显示,当研究人员表现出冷漠或矛盾行为时,学生普遍报告感到更冷。这表明,负面的社交体验会直接影响人的体温感知,甚至让人产生真实的寒意。
为什么我们会把“冷漠的人”和“寒冷的感受”联系在一起?研究人员推测,这与大脑的运作机制有关。人类大脑在处理社交信息时,往往会将其与身体感知重叠。例如:
冰冷的凝视:当一个人用冷漠、敌意的眼神注视我们时,大脑会激活与“低温”相关的神经通路,仿佛真的被寒气侵袭。
疏离的互动:若对方态度敷衍、缺乏共情,我们会不自觉地感到“心寒”,甚至出现手脚发凉的反应。
![]()
这种现象被称为“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即心理体验会通过身体反应表现出来。就像紧张时手心出汗、愤怒时体温升高一样,社交排斥也会触发身体的降温反应。
这种效应不仅存在于实验室,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1.职场冷暴力:同事的排挤、上司的漠视会让员工感到“办公室像冰窖”,甚至影响工作效率。
2.社交排斥:在聚会中被忽视的人,往往会蜷缩身体、抱紧双臂,这是无意识的保暖行为。
3.网络暴力:即使隔着屏幕,恶意的言论也能让人产生“脊背发凉”的感觉。
如何抵御“社交寒意”?
既然负面社交会影响体温,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
物理保暖:如研究中调侃的“带一件毛衣”,实际是通过衣物增加体温,抵消心理寒意。
情绪调节:主动远离令人不适的社交环境,或通过深呼吸、冥想稳定情绪。
建立正向连接:与温暖友善的人互动,能快速恢复心理和身体的舒适感。
这项研究揭示了人类情感与生理反应的紧密关联。寒冷不仅是天气的产物,也可能是人际关系的映射。下一次当你因某个人“心里发冷”时,不妨意识到:这不仅是比喻,而是大脑在提醒你——远离消耗你的人,靠近那些让你感到温暖的存在。
正如《闪灵》中的杰克·尼科尔森用疯狂制造寒意,现实中的冷漠同样具有侵袭性。但我们可以选择用同理心融化坚冰,让每一次互动都成为温暖的传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