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凤凰网的资深评论员,居然能说出“强制标注预制菜,可能对所有人都没有好处”这样的话,令人大失所望。
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看到反对强制标注预制菜的观点,核心诉求被轻描淡写地打成了“情绪化”和“伪需求”,这实在难以认同。
我们最根本的要求简单直接:知情权。
当我走进一家餐厅,花几十甚至上百元点一道菜时,我有权利知道它是在厨房里由厨师新鲜现做的,还是从工厂流水线下来、解冻复热的预制菜。
![]()
这绝不是“伪需求”,而是做出符合自身预期和预算选择的基础。
没有这个信息,所谓的“用脚投票”就是一句空话——我连哪家是预制菜都无从分辨,怎么投票?
这种信息不对称,本质上我们的选择自由被剥夺了。
你们说预制菜不一定便宜,优质预制菜成本可能更高,这我们能理解。
但问题不在于绝对价格,而在于付出的价格是否换来了预期的体验和价值?
点一份“清蒸鱼”或“红烧排骨”,我脑海中期待的是锅气、是厨师手艺带来的独特风味、是食材的新鲜感。
如果端上来的是一份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菜,即使成本相当,那份期待中的“烟火气”和“即时感”就消失了,这心理落差是极其巨大的,感觉到的是“不值”甚至“被欺骗”。
![]()
强制标注能让菜单或门口明示“预制菜”,我们就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是赶时间图方便接受预制菜,还是愿意多花点钱等待一份真正的现炒?
预制菜有匹配它的人群和场景,比如说商场和便利店,或者像肯德基麦当劳那样的连锁快餐也行啊,
![]()
没有标注,就是剥夺了我们获得和支付相匹配体验的机会。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伪需求论”的傲慢论断。
你们凭什么断定我们不愿意为“非预制菜”买单?
现实中,社交媒体和投诉平台上大量消费者的呼声是假的吗?
市场没出现大量纯现炒餐厅,恰恰是因为缺乏标注!
消费者根本无从识别和支持真正坚持现做的店家,它们可能被淹没在大量未标注的预制菜餐厅中。
强制标注后,市场才能真正检验有多少人愿意为“锅气”买单。
需求需要被看见的条件才能激活,而不是被你们提前宣判“不存在”。
说到食品安全,你们强调生产环节有监管,合格预制菜没问题。但作为消费者,对工厂化生产的食品添加剂、超长保质期背后的防腐技术、复杂的冷链环节,天然存在疑虑。
街边小店现炒虽然也有风险,但至少“看得见摸得着”。
不强制标注预制菜,只会加深这种不信任——走进任何一家店,心里都在打鼓:“这家是不是也用了?用了哪家的?安全吗?”
不透明是滋生疑虑的温床。
强制标注反而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让消费者可以基于信息选择信誉好的品牌或餐厅,这本身就能促进优胜劣汰。
害怕标注导致“污名化”,那恰恰说明行业自身要么信心不足,要么低劣产品太多!
真正优质的预制菜或使用高端预制菜的餐厅,应该像有机食品一样,有底气标注并以此作为品质卖点(比如“选用米其林合作工厂鲜制预制”),而不是要求大家一起捂住盖子。
你们提议让非预制菜餐厅自己“正向标识”,这在现实中行不通。
那么,消费者要如何分辨那些不主动标识的餐厅是没用预制菜,还是用了但不说?这又回到了信息不对称的起点。
强制要求所有使用预制菜的餐厅进行标注(哪怕是基础标注),是保障消费者知情底线最有效的方式,覆盖面更全。
就像食品必须强制标注配料表(告诉消费者里面有什么),不能只允许标“无添加”。
最后,你们说“品质安全是买出来的,不是管出来的”,这话听起来像是对市场放任自流。
无数食品安全事件的教训告诉我们,没有基础的信息透明和监管,消费者“买”的力量是渺小甚至盲目的。
强制标注预制菜,是最基础、最低成本的信息透明化要求,是让市场回归公平竞争、让消费者选择权真正落地的基石,远谈不上“过度监管”。
我们要求标注,不是为了消灭预制菜,而是为了在信息充分的前提下,让市场更健康地发展——消费者能选到符合心意的,坚持现做的餐厅能被看见,优质的预制菜也能凭实力赢得信任。
隐瞒,只会伤害所有人的利益。
![]()
![]()
![]()
![]()
![]()
![]()
![]()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