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氏家族的故事就像一部跨越六百年的商业史诗。这个以“富过十七代”闻名的家族,既没有沾染“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也从未在历史浪潮中迷失方向,反而在时代更迭中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航向。
贝氏家族的发家,始于明代的药材生意。贝兰堂凭借精准的药材辨识能力和“不卖假药、不抬高价”的规矩,在苏州药界站稳脚跟。到了清代,家族产业拓展至典当、金融,尤其在上海开埠后,贝氏敏锐地嗅到商机,举家迁往上海,在南京路、河南路一带购置地产,成为早期上海滩的“地产大亨”。如今流传的“坐拥上海近千栋房屋”的说法,虽带传奇色彩,却也印证了其在上海地产界的深厚根基——从石库门里弄到新式里弄,从商业楼宇到住宅街区,贝氏房产遍布上海核心地段,这些房产并非靠囤积居奇,而是代代相传的“守业”成果。
更令人称道的是,贝氏家族从未将财富视为终点。与许多望族不同,他们信奉“诗书继世长”,早在清末就开设家塾,延请名师教导子孙,后来更是将教育视野投向世界。从民国时期送子弟赴欧美留学,到如今子孙多毕业于哈佛、耶鲁等顶尖学府,贝氏的“教育投资”比地产投资更执着——他们深知,房产会折旧,而知识与眼界能抵御时代风浪。
贝氏家族的“荣盛不衰”,藏在三条家训里:其一,“守业不如创业,创业需守本心”。无论是早期做药材时“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还是后来做地产时“不炒房、不囤地”的克制,都体现着对商业伦理的坚守;其二,“达则兼济”。从民国时期捐建学校、医院,到当代家族成员参与公益基金,贝氏始终记得“财富取之于社会,当用之于社会”,这种社会责任感让家族声誉在百年间从未褪色;其三,“藏锋于内,露拙于外”。贝氏子孙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即便坐拥巨富,日常也低调行事,这种“闷声做大事”的风格,让他们避开了许多豪门易遭的纷争与倾覆。
如今,贝氏家族的故事仍在续写。他们或许没有其他豪门的曝光度,却用十七代的传承证明:真正的富,从来不是金银的堆砌,而是“守本心、传文脉、担责任”的智慧。在“富不过三代”的魔咒面前,贝氏家族像一棵常青树,根系深扎在商业伦理与教育土壤里,枝干舒展向时代浪潮中,告诉世人:长久的繁荣,从来不是偶然。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