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混沌巡洋舰
导语: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看到的“空间”是大脑真实构建的,还是一个“脑补”的幻觉?为什么盯着一个点看,旁边的东西会神秘消失?意识科学界的三大“门派”——整合信息论(IIT)、神经表征主义(NREP)和主动推理(AI-C)——为了搞清这些问题,决定不靠嘴炮,而是撸起袖子做实验!由Templeton基金会赞助的“INTREPID联盟”,上演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科学华山论剑”。他们设计了三个精妙绝伦的实验,要用老鼠的大脑、人类的生理盲点和会“隐身”的圆点,来一场真刀真枪的数据对决!
![]()
https://arxiv.org/abs/2509.00555
理论“人设”大起底:
- IIT (整合信息论):
“结构决定论”掌门人。认为意识就是大脑物理结构(特别是后部“热区”)产生的“因果力”网络(Φ结构)。意识的质与量,完全由这个网络的整合与分化程度决定。它甚至放话:不活跃的神经元对你的空间感也至关重要!砍掉它们,你的世界会变形。
- NREP (神经表征主义):
“超级推理”大师。认为意识是你大脑构建的一个动态、多模态的“世界模型”,是对外部和内部状态的最佳猜测。它强调多感官整合和层级表征,认为意识是为了指导灵活的、目标导向的行为。它对“不活跃神经元”没那么感冒,但认为背景神经活动是维持意识的必需品。
- AI-C (主动推理-意识版):
“行动派”哲学家。脱胎于更宏大的“主动推理”框架,它认为意识内容的任何变化,都必须由“主动推理”驱动。这个“行动”可以是眼动这样的外显行为,也可以是注意转移这样的“心理动作”。简言之,“看”不是被动接收,而是主动“寻找”(to see is to look)。
2“华山论剑”之三大绝招(实验):
实验一:沉默的神经元,是“空气”还是“基石”?——IIT的惊天豪赌
IIT的预言:“意识不是由‘活跃分子’决定的,那些‘躺平’的神经元才是幕后大佬!” IIT认为,意识是由大脑物理结构产生的“因果力”网络。哪怕一个神经元此刻没在“ firing”,它也像一个沉默的哨兵,其“潜在的激活能力”对维持你眼前世界的完整结构至关重要。把它“物理阉割”(永久剥夺其激活能力),你的世界就会崩塌!
NREP & AI-C的反驳:“无稽之谈!不干活的神经元就是空气。” 这两家认为,只有正在“工作”的神经元才对意识有贡献。你把一个本来就“躺平”的神经元给“关了”,它还是“躺平”,对系统毫无影响,你的意识体验自然纹丝不动。
实验流程(果壳版):
- 训练“鼠鼠特工”:
科学家先训练一批聪明的老鼠,让它们学会一个“找不同”游戏——屏幕上左右两边各出现一个光点,老鼠要通过舔左边或右边的水管来报告光点出现在哪个“主观半场”。
- 精准“点穴”术:
关键步骤来了!科学家用光遗传学这个“黑科技”,像用激光笔一样,精准照射老鼠左脑视觉皮层中那些“最不活跃”的神经元,让它们永久“失活”——不是让它们安静,而是让它们彻底失去“被激活”的可能性。
- 观察“世界崩塌”:
在神经元被“点穴”后,科学家再次给老鼠做测试。IIT赌的是,老鼠会系统性地“忽视”右侧视野,仿佛右侧世界被压缩了,所有东西都挤到了左边——就像人类“半侧空间忽略症”患者一样。而NREP和AI-C则淡定表示:“鼠鼠,你随意发挥,结果肯定没变化!”
看点:这个实验的难点在于,如何精确定义“不活跃”?大脑里几乎没有绝对安静的神经元。科学家们得设定一个“躺平阈值”,这本身就成了一个可以争论的“辅助假设”。但无论如何,如果老鼠的世界真的因为“沉默者”被消灭而扭曲,那将是IIT理论的一次史诗级胜利!
实验二:当大脑“缺了一块”,你看到的空间会“缩水”吗?——IIT vs. 大脑的“脑补”能力
IIT的预言:“大脑皮层的物理结构=你看到的空间地图!” IIT指出,我们后脑勺的视觉皮层像一张精密的“网格地图”。如果这个地图缺了一块(比如因为中风或天生的盲点),那么你主观感受到的空间也会相应“塌陷”,缺损区域两边的东西会显得离得更近。
NREP & AI-C的预言:“大脑才不会让你的世界有‘破洞’!” 这两家基于“预测加工”理论,认为大脑是个超级“脑补”高手。当一块区域罢工时,大脑会利用周围完好的区域和来自耳朵、身体的其他感觉信息,把缺失的部分“填”上,让你感觉世界依然是完整、平滑的。你可能会觉得盲点区域有点模糊,但绝不会觉得空间被“压缩”了。
实验流程:
- 利用“天然BUG”——生理盲点:
每个人眼睛里都有个“盲点”,是视神经穿出眼球的地方,没有感光细胞。但平时你完全感觉不到,因为大脑会“脑补”填充。科学家让健康人类被试盯着屏幕,屏幕上会呈现跨越他们盲点的线条或图案。
- “人造破洞”——皮质盲区:
同时,科学家还会找一些因中风等原因导致大脑视觉皮层损伤(皮质盲)的病人,他们的“盲区”是后天形成的。
- “空间测距”大挑战:
无论是利用天然盲点还是人造盲区,实验的核心都是让被试判断:跨越缺损区域的两个点,和在正常区域的两个点,哪个距离看起来更远?IIT赌的是,跨越缺损区的点会显得更近。NREP和AI-C则赌:没区别,或者区别很小,大脑的“脑补”功能会让一切看起来正常。
看点:这个实验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人体自带的“实验材料”(盲点)和临床病例。如果IIT赢了,意味着我们感受到的空间是大脑硬件结构的直接映射;如果NREP/AI-C赢了,则证明意识是一个强大的、能自我修复的动态模型。
实验三:“动一动”,才能“看见”!——AI-C的“行动哲学”
AI-C的预言:“看,不是被动接收,而是主动寻找!(To see is to look)” AI-C认为,任何意识内容的改变,都必须由“主动推理”驱动。这个“主动”可以是转头、扫视这样的大动作,也可以是转移注意力这样的“心理动作”。简而言之,你得“做点什么”,才能让新东西进入你的意识。
IIT & NREP的立场:“看见就是看见,跟动不动没关系。” 这两家理论都认为,意识内容的产生和变化,主要取决于大脑内部的信息处理和表征,不需要依赖外部的“主动采样”行为。
实验流程:
- 制造“视觉魔术”——运动诱导盲视:
让被试盯着屏幕中心的一个点,同时在视野边缘放一个静止的小圆点,背景是一个不断旋转的网格。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盯着中心看一会儿,边缘的那个圆点会“自动消失”!这是大脑的一种错觉。
- “主动寻找” vs. “被动等待”:
当圆点消失后,实验分两种情况:
- 主动组:
被试需要主动转动眼球,去“寻找”那个消失的圆点。
- 被动组:
被试继续保持盯住中心,而实验者偷偷把那个消失的圆点(连同背景网格)移动到被试视野的中心位置。
- 计时!谁先“看见”?
AI-C赌的是,主动转动眼球去寻找的被试,会更快地“重新看到”那个圆点。因为主动的“眼动”行为,本身就是一种“主动推理”,它能更快地解决大脑的“不确定性”,让消失的物体重新“浮出”意识水面。而被动组虽然最终也能看到(因为新位置产生了无法忽略的“预测误差”),但速度会慢很多。
看点:这个实验把“意识”和“行动”直接挂钩。如果AI-C的预测被证实,那就意味着“意识”不是一个静态的屏幕,而是一个需要你不断“互动”才能刷新的动态界面。这将彻底改变我们对“感知”的理解——你不是在“看”世界,而是在“探索”世界。
终极裁判:贝叶斯“积分榜”,谁是真·武林盟主?
这场“华山论剑”不搞“一局定胜负”。INTREPID联盟设计了一套超酷的贝叶斯模型比较系统,堪称科学界的“世界杯积分制”。
- 提前“押宝”:
三大门派的掌门人要提前为每个实验的预测“下注”,标明自己的信心是“低、中、高”。高信心预测如果猜对了,得分会更高!
- 数据“算分”:
实验完成后,所有数据会被输入一个超级计算机模型。这个模型会计算,哪个理论的预测与实际数据的“匹配度”最高,给出一个“模型证据”分数。
- 积分“累加”:
三个实验的分数会累加,最终得出一个总积分榜。积分最高的理论,就是本轮“论剑”的胜者!
小结来看,该研究试图用严谨、透明、合作的方式,打破“自说自话”的困局。无论最终谁胜出,或是大家发现需要一个更宏大的统一理论,这个过程本身就在推动整个领域向更成熟、更“硬核”的科学迈进。INTREPID联盟的这场“科学真人秀”,值得所有对“意识之谜”感兴趣的人持续关注!
阅读最新前沿科技趋势报告,请访问欧米伽研究所的“未来知识库”
https://wx.zsxq.com/group/454854145828
![]()
未来知识库是“ 欧米伽 未来研究所”建立的在线知识库平台,收藏的资料范围包括人工智能、脑科学、互联网、超级智能,数智大脑、能源、军事、经济、人类风险等等领域的前沿进展与未来趋势。目前拥有超过8000篇重要资料。每周更新不少于100篇世界范围最新研究资料。 欢迎扫描二维码或访问https://wx.zsxq.com/group/454854145828进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