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杭州血园,鲜为人知……守陵人一家三代,守护了近一个世纪

0
分享至

‍ △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西湖西望,双峰插云。

跟北高峰的游人如织相比,南高峰相对冷门得多。更鲜为人知的是,在南高峰半山腰上,隐藏着一座名为“血园”的墓园,民间也叫“血园陵”。

前不久,我们收到一封特别的读者来信,写信人是85岁的杭州市民陈国光。他在信中写道:“我们一家三代都是血园的守陵人,这是我一辈子都不能忘却的地方。”

血园、守陵人,传奇故事中的字眼,就在杭州的山峰之中,这足以让人好奇。这是一座怎样的陵墓,里面埋葬着什么人?守陵人又是如何在这里守护了近一个世纪?带着疑问,我们来到陈国光老人家里拜访,他将这些年自己悉心收集的厚厚一摞剪报和老照片从文件袋里拿出来,小心翼翼地铺开在茶几上,“它们都与血园有关”。


在陈国光老人的讲述下,一段尘封的先烈往事逐渐清晰。

血园的故事

这是一段百年往事。

辛亥革命后,革命成果落入北洋军阀手中。在军阀割据混战的困境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于1926年共同发起北伐战争,领导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旨在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

1927年1月,北伐东路军前敌总指挥白崇禧率主力挺进浙江。2月18日,北伐军攻占杭州,中共杭州地委组织5万余人举行庆祝北伐胜利大会。2月底,北伐军克复浙江全省。5月17日,划杭县城区等地设杭州市,杭州正式建市。

在浙江境内,东路军主力之一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与军阀孙传芳部展开激战,兰溪游埠战役、桐庐浪石埠战役等战斗异常惨烈,将士们伤亡重大。

二十一师师长严重,又名严立三,湖北麻城人,是一位重情重义、治军有方的“北伐名将”,他曾在黄埔军校担任训练部长,有着极高的威望,被誉为“黄埔良师”。 战死的数百名将士,大多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学生或老部下,感情至深。


严重

1927年4月,因反对蒋介石搞分裂,严重托病请辞,来到杭州南高峰下的法相寺,脱下军装,换上僧衣,发愿要在杭州为阵亡将士建筑陵墓。他让接任二十一师师长的陈诚派人到战场收集之前埋葬于战场的将士遗体,火化后运到法相寺保存。并亲自奔走募捐,在南高峰半山腰购置了17亩山地,主持修建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北伐阵亡将士墓,定名为“血园”,寓意“先烈之血,主义之花”。

1927年7月,陵墓建成,需要一个诚实可靠的人在这里守陵,陈诚举荐了一位他的乡戚。这个人,就是陈国光的外公叶云飞。

为了守陵,叶云飞从丽水青田老家来到了杭州,开始了一段平凡而漫长的守陵生活。

守陵的日子

陈国光回忆说,他两岁那年,也跟随父母从青田来到了杭州,投靠在此守陵十余年的外公。当时,陵墓左边有四间小屋子,外公住一间,他跟父母住一间,小舅舅住一间。

那一年是1942年,是“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战火年代。当时的杭州城正处于日本侵略军的占领之下,是沦陷区的一座“孤岛”,外面战火纷飞,每天都有骇人的消息传来。

山上的日子虽然清贫,却总算相对安稳。“那时候,家里大人把茶叶和梅子、桃子这些水果拿到河坊街去卖钱,把晒干的毛柴背到南山路清波门的酱油店里,后来是把稻草晒干后,一捆捆扎牢,卖到南星桥去。”陈国光说,墓边的茶园以及山下的果园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外公还在山上养了羊和鸡。

每天清晨,外公会先沿着陵园走一圈,扫地、除草、修剪枝叶,负责陵园的日常维护工作。陈国光则跟在外公身后,还会去山上放羊,他的童年时光基本就在山上度过。



血园原貌(老照片)

在陈国光的记忆里,那时的血园用厚厚的石墙围着,有两扇五六米高的大铁门,进了大门是铁皮亭,顶是洋铁皮做的,柱子是木头的。再往上走,是一个牌坊,两边各有两根柱子,顶端有根横梁,上面写着“铁血丹心”四个大字。

小时候的陈国光,常常会到陵园里的灵骨塔里去。塔有十来米高,四面都有圆形拱门可以进入。塔正中央,有一块至少两米高的墓碑,上面记录着战争时间、名称和牺牲者的姓名。

那时,年幼的他知道这里面埋葬的都是英雄,所以从未感到过害怕。

想要人们记着这个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陈国光年近九十的外公,在小舅舅的陪同下回到青田老家养老,守陵的责任落到了陈国光父母身上。

岁月的风雨无情地侵蚀着这座陵园,20世纪50年代,陵园的铁门等设施被拆去,加上年久失修及人为破坏,主体建筑相继坍塌。

尽管如此,叶家后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即便是陈国光跟父母不得已搬到了山下,他们也不肯远离,就住在山脚下的法相巷,以方便随时能上山去看看。

1959年,陈国光初中毕业后,到浙江电机专科学校读书。毕业后,他回到双峰村,在村里以种茶叶维持生计。1974年,他又到文三路上的国营4509厂当工人。后来土地征用,他们一家搬到了赤山埠附近。

“虽然不再守陵,但我每天还是会习惯去南高峰走一圈。”有一天,看着熟悉的山,曾经的那些建筑都已不见,陈国光心头感慨,就去买了一瓶红漆,在血园所在地的石头上喷了三个字:血园陵,“我想要人们记着这个地方,记着为这片河山献出生命的人”。


陈国光在家中整理血园相关资料

2016年,退休多年的陈国光在古荡新村买了一套65平方米的房子,老两口住到现在。在时间和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他每年还是会上山去血园看看。

陈国光说,他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虽然没有太多的文化,但他把孩子们教得很好,三个外孙女也都先后考上了医学博士,“守陵的责任从我外公传到我这里,基本算是完成了使命,而后辈们更多的是牢记初心,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贡献力量”。

探访血园

听完陈国光的故事,我们来到南高峰实地寻访血园。


西湖以西,三台山路附近的法相巷尽头,是一条登南高峰的山路。山脚下有一株千年古香樟树——法相唐樟。当年这里曾有过一座法相寺,经历了千年风雨,寺庙早已不复存在,只有唐樟矗立于此,无声见证着那一段历史。


从旁边的游步道出发,拾级而上,枝叶交错的古树撑起一片浓荫,显得这条路更加静谧。一路经过乾隆曾到访过的留馀山居、听泉亭,再过一座名为“流观台”的过路亭,步行大约十分钟,就能看到写着“血园”两个绿字的木牌,旁边还有一块2012年新立的《重立国民革命军二十一师阵亡将士墓碑记》石碑。




如今的“血园”,是2009年至2013年间花港管理处组织专家学者和民间人士等,对血园的身世之谜进行考古勘察后恢复修建的。2023年6月,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北伐战争阵亡将士墓园遗址被列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遗址共分四层,占地两千多平方米。进门的第一层,原本的铁门铁亭,只剩门柱残件和一个大圆桌大小的圆形铁皮亭台基。






往里走是第二层,原为钢筋牌坊四柱,现在只能看到五六米长的水泥部件和一排青白色的装饰栏杆。





沿着罗马风格立柱的楼梯走到第三层,这是当年“血园”最重要的灵骨塔所在地,原塔已无存,现在的将士墓是在原灵骨塔遗址上建成。灵骨塔台基部分约7.7米见方,已修入将士墓内。





墓碑上镌刻着“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北伐阵亡将士墓”红色大字,墓前摆着两束鲜花,是后人对英烈的缅怀。




再往上走是第四层,过去这里曾是一幢二层三开间的小洋楼,如今还能看到一点残存的台基、柱础、排水沟及半圆形的废弃小水池。








对这幢小洋楼,陈国光印象颇深,这里也是他儿时玩耍的地方之一,“一楼是大厅,里面有很精致的家具,精美的书籍和画册,还有一架钢琴,我还记得,二楼挂着孙中山先生的巨幅半身像”。

寻找先烈的名字

将士墓后的遗址墙上,有几块刻有阵亡将士名录的“英名碑”,上面清晰记录了他们的队别、阶级、职别、姓名、年龄、籍贯、入伍日期、作战地点以及阵亡日期。他们来自河南、湖南、四川、广西等地,在二十一师浴血奋战,牺牲时都是那样年轻,大部分人的生命只定格在十八九岁或二十出头。




然而,当初要在茫茫史海中打捞这些名字,难度并不小。

这里要提到一个人,杭州文史研究会理事丁云川。他曾参与了血园的考证与研究工作,并花费大量时间,到省市档案馆、图书馆查阅各种史料,但一开始也只查到了10位阵亡将士的名字。直到2018年,丁云川在上海的一次拍卖会上,偶然发现了两本意义非凡的《北征日记》,书的起拍价为500元,最后他以3600元高价拍回,并捐赠给杭州西湖博物馆。血园的故事得以进一步完善。


陈国光(右)和丁云川在血园留影

《北征日记》的作者,是当时掌管二十一师文书、秘书工作的项士元,里面记载着许多重要线索,为血园考证补遗,解决了当时有关专家学者提出的许多“悬疑”问题。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血园的修建过程、地价等信息,还包括了“血园”之名的由来,这正是严重拟定的。

严重为什么选址南高峰,亦有记载——“此地前瞰西湖,左右山阜拱抱,风景甚胜,其左侧有石穴,相传为定光佛当年趺坐处,穴前有泉一泓,大旱不干,严先生履勘,颇加爱赏,将来建筑落成,此山又添一胜迹矣”。

通过这本日记,人们知道了这里埋葬着牺牲在北伐战争浙江战场上的200多名英烈,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日记中记录了近百个阵亡将士的名字,其中,共产党员赵敬统少校营长名列其首。可以说,这座“将士墓”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留给杭州的一个见证。


丁云川说,“血园”重修时,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在现场发现烈士的骨灰都还在,这是一座真正的烈士墓园。“血园”重修后,严重的后人曾多次来杭州祭扫血园,瞻仰先烈,血脉中的精神与记忆得以延续。

我们去血园的这天,正遇杭州降温,秋雨初歇,墓园里黄山栾的细碎黄花簌簌飘落,在青石板小径上铺成了一道金黄色的花路。其中有一小段枝条,挂满金灿灿的栾花,可能被前一夜的风雨打下,正好落在将士墓的顶端。遍地黄花,恰似天意。





青山埋忠骨,血园祭英烈。无论是陈国光一家三代的坚守诺言,还是丁云川等众多专家学者的史海寻觅,或是后人的缅怀追思,这座经历近百年沧桑的血园,始终有人守护、有人惦念。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余夕雯

摄影 陈中秋

编辑 陈筱妍

审核 罗祎 王晨郁

BREAK AWAY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incentive-icons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都市快报》订阅号
50835文章数 38669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