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档无人看好的电视节目《看东方》,到打破文化壁垒的《世界各地》;从第一个登上央视的外籍主持人,到将口红与时尚引入中国的先锋企业家——靳羽西用一生诠释了“自成先锋”的真正含义。她曾在舆论质疑中坚持推动中西对话,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为中国女性点亮美的觉醒;她跨越媒体、商业与文化公益三大领域,始终走在无人走过的路上。
![]()
羽西化妆品经典头像
胡润百富 ·靳羽西专访
胡润百富:胡润1999年发布了中国第一张富豪榜,让世界更了解中国。您则通过《看东方》、《世界各地》让世界与中国开始了文化交流,回想那段经历,是否有设想过会具有这样大的影响力?
靳羽西:
当时我做《看东方》的时候,全美国都没有人做过一档专门介绍亚洲文物和文化的节目。很多人直接告诉我:“没有人会看,美国人对亚洲没兴趣。”但我知道这个观点是错的。我坚信,越是无人涉足的空间,越意味着它值得被做好。我们花了12年时间打磨节目,没有团队我就自己组建,没有资金我就去拉赞助,甚至带着两组摄影团队跨国拍摄,一组拍景,一组跟拍叙事,我作为主持人在两地奔波协调。设备沉重、剪辑靠物理胶片,每一步都是体力与脑力的双重考验。结果我们非常成功,后来PBS甚至邀请我制作他们的35周年庆典节目,也正是因为《看东方》,我才有机会和中央电视台合作,做出了《世界各地》。
那时候,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绝大多数中国人根本没看过外面的世界。中央电视台的领导告诉我:“你要把美国的节目原样带来,我们要让观众看到真实的世界。”一开始我还特别规整了自己出镜时的服装和配饰,但台领导说,羽西,请你保持在美国的装扮面貌。一个女人化着妆、戴着耳环项链等配饰、穿着各色各式亮丽的服装出现在电视节目中,这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
这让我非常感动——中国是真的在打开大门。节目播出后,像一阵清风吹进了千万家庭,很多人后来告诉我,正是因为看了这些节目,他们才萌生了出国、学习外语的念头。我从未预料到会有如此大的影响,我从未预设过它会成为一代人的启蒙,但我始终相信:交流始于被看见,理解始于被触动。
![]()
《看东方》是北美首部介绍东方文化的电视节目
胡润百富:您制作节目不仅是开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先河,也是中央电视台首档有商业赞助的节目。之后您转行商业,创立品牌“羽西”也是第一位在中国倡导时尚的女性。就像您的自传《我自成先锋》一样,您总是具有开创新领域的胆识和勇气?
靳羽西:
是的,我从来不怕做没人做过的事。不管是电视还是化妆品,我关心的不是有没有人做过,而是应不应该做、我愿不愿意做。
但先锋的背后是实打实的艰辛:当时我决定做化妆品,很多人觉得我疯了,90年代初决定做化妆品时,中国几乎没有现代美容产业。1990年在深圳注册公司时,全国外资大量撤离,政策不明、供应链缺失,甚至一支口红的灌装都要我自己带队攻关。但我相信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会回头,我愿意坚持。很多人说:“中国女性不化妆,你注定失败。”但我看到的是她们对改变的需求。我们用口红,不仅仅是为了美,更是一种精神——女性不必忍受自己不喜欢的现状,她们可以改变自己,可以成为想成为的人。
![]()
羽西化妆品初代产品
品牌成立后,我在百货柜台亲眼见到女性排队三小时只为试一支口红——很多人甚至是生平第一次化妆。我把“时尚”这个词带入中国,但比概念更难的是改变观念。当时社会色调灰暗,女性穿鲜艳衣服都会被侧目,更何况涂口红、画眉毛。我要求专柜美容顾问不仅销售,更要鼓励女性对美的追求:美不是虚荣,是一种自我主张的权利。
![]()
羽西在柜台给顾客化妆
![]()
羽西在化妆品柜台向顾客讲解口红用法
从节目到化妆品,我始终在打破常规:央视第一个戴耳环、画妆的主持人是我;第一个带广告进央视的节目是我的《世界各地》;第一个将时尚体系引入中国的也是我。别人问我为什么敢,我说:如果一件事值得做,哪怕无人同行,也要独自开山辟路。我常说,“先锋”不是要你和别人比,而是你有没有勇气坚持自己相信的事。
![]()
扛着摄像机满世界跑
胡润百富:从主持人到节目制作人再到企业家,如今您是华美协进社的主席,您是怎样在每个人生阶段中都能找到当下人生阶段的使命?
靳羽西:
我的人生没有什么严密的规划,但我始终清楚一点:我要做有意义的事。做电视时,我发现西方对东方的无知,于是决定用媒体打破偏见;做化妆品时,我看到中国女性缺乏自我表达的渠道,于是用beauty作为empowerment的工具;如今在华美协进社,我看到中美关系需要文化柔化对抗,于是用展览、美食、语言教学搭建民间对话桥梁。每个转型都不轻松:90年代为开专柜,我坐绿皮火车跑遍中国三十多个城市,睡过硬座、扛过货箱;做电视时为拍一部纪录片,带队在战争边缘地区穿梭。但我从不纠结“换赛道”的风险,只问自己:这件事是否值得为世界带来改变?
![]()
在埃及拍摄采访当地人
华美协进社是1926年由胡适等人创办的机构,使命就是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现在中美关系有时紧张,误解也多,我们的工作就更重要了。我们教中文、办展览、开烹饪中心,最近还建了一个能容纳250人的饮食文化空间。饮食也是文化,文化推广不能停留在符号层面,而要让人体验、触摸、品尝到文化的生命力。
![]()
在美国好莱坞拍摄
我从不为了赚钱而做事。我现在完全可以选择轻松的生活,但我仍然愿意把时间花在文化交流上。使命不是找来的,是在面对世界缺失时,选择伸手填补的勇气。
我的人生使命一直没变:连接中美,推动互相理解。每一个阶段,都是这个使命的不同表达。
![]()
采访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努克
Norodom Sihanouk, King and Prime Minister of Cambodia
![]()
采访希腊第一夫人
胡润百富:回看您目前为止的成就与工作,致力于围绕艺术与文化推动跨国交流,您怎样理解艺术与文化在其中的作用?
靳羽西:
文化和艺术不是装饰,而是一种“柔软却锋利”的力量。它能绕过政治的高墙、穿透语言的屏障,直抵人的情感核心。我最早在《看东方》中用一件瓷器、一段民歌打开西方观众的眼界。现在在华美协进社,我们也是通过展览、美食、设计来让美国人重新认识中国。
![]()
与克林顿总统合影
![]()
与菲利普亲王合影
中国有太多值得展示的文化内容,但缺乏有效的传播方式。比如我们带中国设计师去美国办秀,邀请艺术家来做驻留项目,甚至通过一顿中餐晚宴,让参与者感受到中国的精致与多样。这些都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
![]()
2018年在北京家里宴请印度乌代普尔国王阿文德•辛格•米沃Arvind Singh Mewar
我相信,越是外界对中国有误解的时候,文化沟通更显急迫:它不是要说服对方,而是要提供一种真诚的共享体验。我们带郭培去纽约办秀,邀请中国当代艺术家驻留创作,甚至用一碗担担面的制作过程讲述移民故事——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实则是在重构对话的语境。我常说,文化推广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启蒙。只有通过持续、真诚的交流,才能逐渐消除偏见,建立信任。
![]()
与锡林顿公主合影
正如口红曾让中国女性发现自我重塑的可能,文化交流让两国民众看见:差异不是威胁,而是值得探索的广阔天地。我一生都在做这样的事,不是因为容易,而是因为值得。
![]()
中南海拍摄的胡启立及领导合照
本文系胡润百富专访,素材来源于受访者
❖ END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