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起中国饮品行业,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名字或许是农夫山泉。那抹熟悉的红瓶身影、朗朗上口的广告语,以及其创始人登顶亚洲财富巅峰的故事,早已将它推上“国民饮料”的神坛。
2
但鲜有人知的是,在这片由中国人书写茶史的土地上,一家源自日本的企业——三得利,已默默扎根41年,实现年营收高达1651.8亿元,规模达到农夫山泉的三倍之多。更令人惊叹的是,它被广大消费者视作“比本土品牌还像国货”的存在,悄然占据市场高地。
3
一个本应代表东方传统的品类,为何反被外企牢牢掌控?这背后,是一场跨越四十余年的战略布局与文化融合。
![]()
4
三得利41年的隐秘布局
5
1984年,三得利低调进入中国市场,没有喧嚣的发布会,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仿佛只是轻轻叩响了一扇尚未完全开启的大门。
6
彼时的中国饮料市场尚处萌芽阶段,汽水和果汁是主流选择,被视为现代生活的象征。而尽管饮茶历史源远流长,大多数人仍习惯于家中冲泡,并未形成即饮消费的习惯。
7
正是在这一认知空白中,三得利看到了机会:如何让传统茶香融入快节奏都市生活?答案便是——瓶装即饮乌龙茶。
8
1997年,三得利正式推出瓶装乌龙茶产品,直击现代人“爱茶却无暇泡茶”的痛点。它既保留了茶叶原汁原味的清香,又契合了即时饮用的便捷需求,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
9
为了快速渗透市场,三得利并未单打独斗,而是选择与中国本土饮料企业联手合作,借助对方成熟的分销网络,迅速覆盖超市货架、街边小店乃至写字楼饮水机旁。
10
在传播层面,它的策略尤为高明:广告画面避开东京塔与樱花,转而聚焦长城蜿蜒、古色茶馆、紫砂壶氤氲热气等典型中国文化符号,让消费者本能地将其与中华茶道关联起来。
![]()
11
包装设计也经历了一场“去日化”变革。原本显著的日文标识逐步淡出,取而代之的是简洁大气的中文命名与书法字体,视觉语言彻底贴近本土审美。许多忠实用户喝了一整年,竟从未察觉自己钟爱的品牌来自东瀛。
12
进入2012年后,中国零售生态迎来剧变——电商崛起、便利店扩张、移动支付普及,消费场景全面重构。三得利果断终止合资模式,转为独立运营,强化对终端渠道的控制力。
13
无论是连锁便利店冰柜最显眼的位置,还是电商平台首页精准推送的信息流,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经过四十多年持续深耕,三得利早已不再是外来客,而是成为中国日常消费图景的一部分。
![]()
14
三得利比“国货”更像国货
15
真正引爆三得利增长曲线的,是近年来席卷全国的健康饮食浪潮。
16
过去十年间,国人的饮品偏好发生深刻转变。曾风靡一时的高糖碳酸饮料逐渐退潮,取而代之的是“零糖、低卡、轻负担”的新标准。
17
茶饮天然具备健康基因,而三得利则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迅速确立“零糖零卡纯茶”的品牌形象,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代名词。
18
不少国产茶饮品牌也曾尝试推出无糖系列,却频频折戟。问题出在预期管理——当时多数消费者仍默认饮料应带甜味,一旦开瓶尝到清淡如水的茶汤,立刻产生强烈落差。
![]()
19
部分产品甚至被网友戏称为“最难入口饮品”,口碑急转直下。而三得利的做法截然不同:从瓶身标签到广告文案,反复强调“不含糖分,还原真实茶味”,提前建立心理预期。
20
这种坦诚沟通消除了误解,反而赢得注重身体管理与生活品质的年轻人青睐,建立起值得信赖的品牌印象。
![]()
21
不仅如此,三得利并未止步于单一品类,而是不断研发贴合国人味觉偏好的新品:茉莉乌龙清新怡人,桂花乌龙香气馥郁,橘皮乌龙回甘独特……这些融合地域风味的产品,专为中国市场定制,在日本本土都难觅踪影。
22
这意味着,它并非简单复制日本经验,而是真正立足中国土壤重新定义茶饮,用本地口味服务本地人群。这种深度本地化的创新思维,正是其深入人心的核心密码。
23
与此同时,三得利对原料品质的执着亦令人称道。
![]()
24
企业高层多次亲赴福建武夷山、安徽黄山等核心产茶区,深入茶园一线,与当地茶农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严格筛选每一叶原料,确保源头纯净与风味稳定。
25
这份对原产地的尊重与投入,使其产品不仅拥有口感保障,更承载起一种文化共鸣——仿佛每一口都在讲述一片叶子的成长故事。
26
品牌传播中,三得利不断构建“寻茶之旅”“匠心制茶”等叙事主题,将自身塑造成中国传统茶艺现代化转型的推动者。
![]()
27
久而久之,公众对其的认知悄然转变:这不是一个舶来品,而是中国茶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自然延续。人们甚至忘记了它的国籍,只记得它传递的味道很“中国”。
28
这便是三得利的“本土化魔法”:不靠强势输出异国文化,而是以谦逊姿态融入本土脉络,最终让人觉得它比国货更懂国货。
![]()
29
三得利成功的警示
30
三得利的崛起,映照出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当外资品牌全力拥抱本土文化、努力成为“自己人”时,一些本土企业却反其道而行之,执着追求“洋范儿”。
31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进口=高端”成为普遍心理定式,导致不少国产品牌刻意改名换姓,采用英文命名或虚构海外背景,只为博得消费者信任。
32
这种自我矮化的做法,不仅削弱了民族品牌的底气,也让市场价值出现严重错配。
33
如今形势已然逆转。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制造工艺升级、文化认同感提升,“国潮”正成为主流消费趋势。
![]()
34
李宁凭借东方美学重获新生,回力小白鞋再度走红街头;茶饮赛道中,奈雪の茶、喜茶等新势力以“新中式茶饮”撬动年轻社交圈层,掀起一轮又一轮打卡热潮。
35
消费者的决策逻辑正在改变:比起贴着外国标签的商品,他们更愿意为有底蕴、有态度、有品质的本土品牌买单。
36
面对三得利这样强劲的竞争对手,国产茶饮是否还有突围空间?
37
当然有。
38
中国作为茶叶的起源地,拥有无可比拟的文化积淀与资源禀赋。国内企业在茶叶选材、加工技术、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并不逊色,某些领域甚至更具优势。
39
真正的差距不在产品本身,而在品牌塑造与用户心智占领的能力。
![]()
40
三得利给中国同行上了一堂深刻的课:再好的产品,也需要恰当的表达方式。
41
它用整整41年时间,把自己打造成“中国茶文化的代言人”,这份专注、耐心与战略定力,恰是许多本土品牌所缺乏的。
42
对于国货而言,未来的出路不是复制三得利模式,而是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差异化路径——既要打磨过硬的产品力,更要学会用现代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43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品牌同样需要掌握“本土化”智慧。
![]()
44
正如三得利在中国的成功源于深度理解本地文化,若想让中国品牌走向东南亚、欧美等地,就不能仅停留在出口商品层面,而必须深入研究目标市场的消费心理与文化语境,真正做到入乡随俗。
45
这不仅是商业竞争的必然要求,更是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46
三得利1651.8亿元的年营收数字,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决定胜负的关键,从来不是“洋”或“国”的标签,而是谁能真正读懂消费者,把产品价值与情感需求无缝衔接。
47
对中国茶饮产业来说,一个新的黄金时代正在拉开帷幕。
![]()
48
结语
49
三得利在中国长达41年的耕耘之路,不只是一个跨国企业的成功案例,更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中国消费社会的演进轨迹与国产品牌的成长契机。
50
凭借持久的耐心、极致的本土化策略、持续的产品创新与精准的品牌定位,这家日本企业成功将自己重塑为“看似国货”的行业巨擘,创下1651.8亿元的惊人业绩。
51
它的兴起不仅激活了整个无糖茶饮赛道,也促使本土品牌反思:我们在品牌建设与用户沟通上的短板究竟在哪里?
52
今天的中国,经济基础雄厚,制造业水平领先,文化自信心日益坚定,消费者也不再盲目迷信外国品牌。
53
下一个有望超越三得利的巨头,未必来自海外,极有可能诞生于中国的土地之上。
54
只要我们把握时代机遇,坚守产品品质,善于用当代方式诠释千年茶文化,那么中国茶饮完全有能力重新引领全球饮品潮流。
55
信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