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冯涛 颜景献 袁芳 常运中 刘思聪 通讯员 彭可
【导语】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首倡地和重要承载地,河南牢记嘱托,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核心,按照预防保护控增量、综合治理减存量、科技支撑提质量的工作思路,全面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筑牢大河生态屏障。
【正文】这里是三门峡灵宝市寺河乡的高山果园,苹果即将进入成熟期。通过水肥一体化滴灌和田间生草技术,成功抵御了今年高温干旱天气,有效保障了苹果的产量和品质。
【同期】三门峡市灵宝市寺河乡闫村苹果种植户 胡俊杰
水土流失治理了以后,这个滴灌项目保证果树全年对水肥的需求;这个田间生草,它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且还能保证坡地的水土不会流失。
【同期】三门峡市水利局水保科科长 亢海港
在园区内建设有塘坝两座、蓄水池6个,铺设管道至田间地头,昔日的坡地变成了梯田,
【正文】寺河山高山果园是三门峡创新实施民营水保的一个缩影,撬动民营资本10亿多元参与荒山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86平方公里。地处黄河入豫的第一站,三门峡按照干流护岸、支流控沙,山上植绿、岸上截污,坡面保土、田间节水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开展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整治和淤地坝建设,在沿黄建成240公里的复合型生态廊道。
【同期】三门峡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荀旭灿
实施一企一策治理一山一沟和政企联手治理荒山野沟的措施,全市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每年减少入黄泥沙200万吨。
【正文】同样,在洛阳嵩县叶岭村,通过山上“坡改梯”,沟底“坝拦泥”,蓄起的水用来灌溉,沉积的淤泥变成良田,曾经贫瘠的坡地现在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当地因势利导,大力发展丹参种植。
【同期】洛阳嵩县城关镇叶岭村村民 齐转怀
我们把土地流转给村经济合作社,每年(地租)能低收入5000来块钱,我们又管理(合作社)50多亩地,一年能收入2万多元,日子越来越好。
【正文】2019年以来,河南加快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整治、淤地坝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在黄河流域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11条,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基地4个,有效拦截泥沙、涵养水源,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
【同期】河南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处长 于孟波
通过6年的持续努力,我省黄河流域完成水土流失防治面积324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0.3%,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下降”,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