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摄影师艾瑞克·拉夫罗格曾在2008至2012年间六次踏入朝鲜。
带着镜头记录了这个封闭国度的日常。
他拍过平壤街头整齐划一的学生队伍,也拍过乡间渔民在寒风中拉网的身影。
![]()
原本以为这些影像能为外界打开一扇真实的窗,结果却被一纸禁令彻底封杀。
朝鲜官方给出的理由是:作品对朝鲜不够友好,存在让人曲解的内容。
从此,他被永久禁止入境。
![]()
这也导致在外人看来,朝鲜足够奇葩。
可对于朝鲜的政治者而言。
摄影从来不只是技术或艺术行为,而是一种高度政治化的表达工具。
![]()
01
游客可以拍照,但前提是必须服务于国家形象的塑造。
几乎所有前往朝鲜的旅行团都会收到一份看似普通的提醒:
不要在车上拍摄,不要对着军人拍照,不要拍摄出入境检查过程。
![]()
这些规定听起来和其他国家的边境管理并无二致,甚至显得合情合理。
可真正关键的那一条,往往不会写在纸上。
而是由导游在行程中反复强调:不能拍摄会让人误解的照片。
参考资料:中国新闻摄影网2008-12-8朝鲜不准外国游客摄影五条有规定
![]()
这句话看似模糊,实则精准。
它不定义什么能拍,只划定什么不能出现。
任何可能暗示贫困、落后、资源匮乏或社会紧张的画面,都在清除之列。
![]()
于是,推着沉重的公共汽车上坡,哪怕只是偶然瞬间,也会被视为“不体面”的证据。
一位妇女在路边拔草,哪怕只是日常劳作,也可能被解读为“食物短缺”的象征。
哪怕画面本身没有恶意,只要它不符合“幸福繁荣”的叙事主线,就会被判定为危险。
![]()
审查的标准不是技术瑕疵,而是政治效果。
哪怕是一张空荡的街道,如果背景里没有车流与人流,就可能被认为是在暗示城市缺乏活力。
哪怕是一张军装士兵扛木头的照片,只要状态显得疲惫,就会被认为损害了军队神圣的形象。
![]()
更微妙的是,那些看似正常的生活细节,也可能触碰红线。
比如使用米老鼠图案的扇子或相框。
这种来自西方的文化符号出现在朝鲜青少年或军人手中,会被视为价值观混乱的信号。
![]()
哪怕只是个人喜好,也会被上升到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
这种审查机制的核心,不是防止军事泄密,而是维护一种精心构建的集体幻象。
![]()
在这个幻象里,朝鲜人民生活富足,精神昂扬,领袖英明伟大,社会和谐稳定。
任何与此不符的影像,哪怕真实存在,也被视为对国家尊严的冒犯。
![]()
02
2018年9月2日深夜,两江道金亨稷郡发生了一起被称为“一号事故”的停电事件。
当地一处金日成与金正日的马赛克壁画照明系统突然熄灭。
调查发现,四条主要供电线路被人用钳子故意剪断。
![]()
这在朝鲜语境下,是极其严重的亵渎行为。
按理说,这种人为破坏应被严厉追责并公开通报。
但最终,官方对外宣称停电是因暴雨引发线路故障所致。
![]()
真正的处理方式是内部紧急动员:
连夜召开扩大会议,加强夜间警戒,对相关区域的思想状况进行全面排查。
甚至要求工厂、企业、公共场所无条件雇佣额外人员,彻夜守护“一号作品”。
![]()
这个事件暴露了一个深层现实:在朝鲜,象征秩序比物理事实更重要。
领袖形象的完整性,必须通过不间断的光照来维持,哪怕是在无人注视的深夜。
一旦这种象征出现裂痕,哪怕只是几小时的黑暗,也会触发系统性的危机反应。
![]()
这正是摄影审查的政治隐喻—不允许任何“断电”式的画面存在。
一张显示民众排队挤电车的照片,就像那晚熄灭的灯光,会让人怀疑整个系统的供电能力。
一张展示居民使用压水井取水的场景,也会让人联想到基础设施的缺失。
![]()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视觉风险”,可能动摇外界对朝鲜体制稳定性的认知。
因此,审查的本质不是怕外界看到贫穷,而是怕外界因此产生“原来他们并不幸福”的联想。
这种联想一旦形成,就会削弱国家叙事的权威性。
![]()
拉夫罗格的遭遇,正是因为他无意中打破了这种视觉禁忌。
拍下了妇女拔草的瞬间,拍下了士兵衣衫不合体的模样。
![]()
这些照片本身没有恶意,甚至带着人文关怀的视角。
但在朝鲜管理者看来,它们动摇了“人民幸福”的基石。
![]()
哪怕他同时也拍了微笑的孩子、整洁的校园、现代化的建筑。
只要有一张“不和谐”的画面流出,整个宣传链条就会被打断。
哪怕只有一处断裂,整幅壁画的光辉也会黯淡。
参考资料:海报新闻2015-9-17冷知识丨朝鲜,你为何如此任性!
![]()
有趣的是,并非所有摄影师都选择对抗。
有些人学会了在规则内“高级黑”,比如美国摄影师大卫·古滕菲尔德。
他拍摄的平壤夜景中,新建的体育馆灯火通明,而整座城市却笼罩在黑暗之中。
![]()
这张照片被审查通过,或许是因为它看起来像是在赞美“伟大领袖的光芒照亮黑暗”。
但实际上,它恰恰揭示了资源分配的极端不均。
这种“合规的讽刺”,反而成了最尖锐的批评。
![]()
也说明朝鲜的审查机制并非无懈可击,但它依赖的是执行者的认知局限和信息封闭。
在一个长期被单一叙事塑造的环境中,某些“危险”的画面反而能因“看起来正面”而蒙混过关。
![]()
对于大多数游客而言,他们既没有挑战规则的意图,也没有绕过审查的能力。
他们只是想留下旅行的记忆。
![]()
可即便如此,他们的镜头也会被严格引导。
导游会主动提醒哪些角度不能拍,哪些人物不能入镜。
有时甚至会在拍摄后要求查看存储卡内容。
![]()
这种日常化的监控,让摄影变成了一种自我审查的练习。
人们开始下意识地避开空荡的街道、穿着旧衣的行人、简陋的设施。
![]()
久而久之,拍出来的照片越来越像宣传画册的翻版。
这不是因为朝鲜没有贫穷,而是因为贫穷被系统性地从视觉领域清除。
![]()
这种对影像的控制,反映的是一种深层的不安全感。
它不害怕贫穷本身,而是害怕贫穷被看见。
它不害怕外国人拍照,而是害怕照片讲述出另一个故事。
![]()
在这个故事里,人民并非总是欢笑,城市并非永远整洁,军队也并非人人精神抖擞。
而一旦这个故事流传出去,那个精心维护的“人间天堂”形象就会出现裂痕。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网2014-12-22一位普通美国人镜头下的朝鲜:每次举起相机导游都很紧张
![]()
03
拉夫罗格被禁入境,不是因为他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秘密。
而是因为他让一些本该“不存在”的画面进入了公共视野。
他的罪名是“让人曲解”,但真正的罪名,是打破了那个不容置疑的视觉神话。
![]()
如今,在网上流传的“凌晨三点的朝鲜”系列照片,常被配上煽情文案,感叹其黑暗中的孤光。
这些照片往往来自外国摄影师的镜头。
它们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正是因为它们呈现了官方叙事之外的可能性。
![]()
它们提醒人们,一个国家的形象,不该只由最亮的部分定义。
可对于朝鲜来说,哪怕只有一处阴影,也是不能容忍的。
因为那可能意味着,光照不到的地方,藏着他们不愿承认的真相。
![]()
于是,摄影成了权力的延伸,镜头成了意识形态的守门人。
每一次快门的开合,都在参与一场关于现实的争夺。
拍什么,不拍什么,怎么拍,都不再是个人选择,而是政治判断。
![]()
在这个系统里,真实本身成了最危险的素材。
因为它无法被完全控制,也无法被彻底消灭。
它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从审查的缝隙中漏出一点光,或者留下一点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