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子】第3660期
12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导语
清晨的维也纳,阳光洒在百年青石板上,城市尚未从梦中苏醒。作者羊儿漫步第四街区,追寻国家歌剧院、金色大厅、卡尔大教堂与贝尔维地宫的旧时光。
每一块砖石都诉说着帝国的辉煌与信仰的永恒,从巴洛克的激情到新艺术的叛逆,再到现代的平庸,维也纳的灵魂在建筑与音乐中流转。
作者触摸旧墙角,感受逝去的荣光与人性的变迁,叩问内心:我们还能否保留一颗感知历史的心?在这场清晨漫步中,维也纳不仅是城市,更是一场关于美、信仰与灵魂的深刻对话。
![]()
寻找维也纳的灵魂
作者:羊儿
一
到维也纳的第二天清晨,5点不到我就醒来,撩开窗帘,出乎意料地看见天已大亮,这才想起维也纳处在高纬度地区,夏天日照时间有十五、六个小时呢!反正我也睡不着了,索性披上一件薄外套,来到酒店大厅。
“啊, Gnädige Frau!“一位年长的服务员在前台非常绅士地招呼我,他的声音带着些许值夜者的疲惫,温和的语气却是优雅而自尊。他对我的称谓令我十分错愕,仿佛忽然置身于茜茜公主时代的旧帝国风情中,“仁慈的女士”,或者翻译成“尊贵的夫人”,现在到哪里还听得见这样的称呼?
“早晨好,可敬的先生!“我深受感染,也非常礼貌地向他问候。他问有什么需要他帮忙,我说:“我想出去走走,酒店附近有没有什么可看之处?”
”啊!“他突然从疲惫中挺直了腰,”您问我有没有可看之处?当然有,有很多!我们这里是维也纳的第四街区,从世界各地来的游客总是涌向环城大道、美泉宫,哪里知道,我们这一带才是维也纳最美的城区,不但有很多可看之处,就连墙上的每一块砖石都会给您讲故事呢!夫人,您真是太明智了,选择此时此刻,城市还未从梦中甦醒,您得到的收获会远超您的预想!“
他从桌上拿起一张城区地图,指给我看第四街区的范围,哪里是贝尔维地宫,哪里是卡尔大教堂,这两处都是奥地利最重要的巴洛克建筑。还有国家歌剧院,以及旁边的“金色大厅”,十几年前,我随达拉斯神州合唱团曾到金色大厅参加演出。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上个世纪新艺术风格的建筑,分散在街区的各个角落,这意味着我的每个脚步,一不小心都可能碰到一粒旧时光遗落的珍珠。这个街区最远的景点,步行也只在30分钟的范围之内!
我喜出望外,边听他详尽介绍,边在头脑中放飞思绪。他说完似乎意犹未尽,抬起头,又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当你走过那些建筑,別忘了摸一摸它们的旧墙角,里面藏着维也纳的灵魂……“那神态,似乎在悄悄暗示隐藏的珍宝。
我感觉自己一颗心在胸膛里雀跃,一个大致的计划很快形成。我道了谢,欢快地冲出了旋转门。
二
街道显得无比空旷,行人寥寥无几,城市的车水马龙还躺在安详的梦中。我踏在人行道历经百年风霜的青石板上,感受阵阵微风清凉拂面,远处的高层建筑已被阳光镀上一层金色,耳朵里传来鸟儿清亮的歌唱。眼前的景色多么迷人,可又会是多么短暂!也许再过一、两小时,所有这一切都会如梦消散,城市将像灰姑娘的午夜还原那样,从幻境中惊醒,重新披上喧嚣与忙碌的衣装。
![]()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
我跟随谷歌导航很快就来到距离最远的国家歌剧院。这栋1869年落成的建筑,立面对称、拱廊严谨、装饰繁复,很典型的仿文艺复兴时期风格。这真叫人困惑,在巴洛克建筑盛行的时代,建造国家歌剧院,为什么不采用当时的流行风格,而去模仿更久远年代的文艺复兴?
原来,19世纪中叶的奥匈帝国正处在极具的动荡中,但它的影响力还在,歌剧在当时也不仅是艺术,还是帝国文化权力的象征,选择欧洲文明最黄金时代的建筑风格来建造一座国家歌剧院,正好契合了19世纪奥匈帝国想要向全世界传达的国家形象:一个要在欧洲扮演“文明继承者”角色的帝国。可惜的是,帝国从辉煌到崩塌也只经历了几十年。
离国家歌剧院不远处,就是维也纳音乐协会大厅,也称“金色大厅“。我随神州合唱团来金色大厅演出,是在2011年春节的正月十五,那是一个华人的合唱专场,除了我们团是从美国去的华人,其它几个团都来自中国大陆。
记得演出当天,金色大厅里的每一间排练室,早早就被国内来的合唱团占用,因为他们被告知是代表伟大国家的形象,不能在演出中出现任何差错,所以他们在最后时刻还要苦练。只有我们这些从美国来的团员,嘻嘻哈哈,东游西逛,我们的指挥要求我们演出前一小时到达指定教室即可。
我们来自西部牛仔的故乡德克萨斯,唱的也是牛仔组曲,在肃穆庄严的金色大厅,我们一人拿一顶牛仔帽登台,演出结束的时候还将帽子扬到空中,学着西部牛仔的腔调,高喊“伊哈”结束表演。
那晚的最后一个节目是三个团的联合大合唱,我们团也在其中,具体唱的什么曲目已不记得,反正是一首雄伟壮丽的歌曲,势头很强劲。现在想来,那何尝不是“帝国辉煌”年代!
当年的奥匈帝国消失了,歌剧院和金色大厅却留存下来,帝国可以崩塌,政权可以转移,但瓦格纳、莫扎特和马勒的音符,却会在歌剧院和金色大厅永远挥洒。我忽然想到,维也纳的灵魂不也在音乐中脉动吗?
三
实际上,当奥匈帝国想回归传统,用代表秩序的文艺复兴风格建造国家歌剧院的时候,维也纳的街头早已出现了许多充满激情的巴洛克风格建筑。
如果说文艺复兴建筑是理性的复兴,那么巴洛克建筑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感性奇观,为了证明这一点,你只要从面对歌剧院的方向转过身来,400米之外的卡尔大教堂就会以完全不同的姿态,奇迹般映入你的眼帘。
![]()
卡尔大教堂
一反国家歌剧院方正、严谨的外观,卡尔大教堂却以流动的曲线、繁复的结构引人注目。我走到教堂正前方,看见一个庞大而对称的立面,巨型的绿色穹顶在阳光下微微泛光,两根螺旋浮雕石柱直指穹苍。
教堂前有一个浅浅的椭圆形水池,将整个教堂倒映在清澈的池水中,宛如一名美丽的女子凝视镜中的自己。我又往近处走,看见中央门廊上的天使雕像栩栩如生,而那两根高耸入云的螺旋石柱上,一圈又一圈雕刻着一位圣人行善的故事。
说起这位圣人,他是奥匈帝国的皇帝查理六世十分推崇的人物,卡尔大教堂就是查理六世为纪念这位圣人而下令建造的。
圣人名叫卡尔洛.博罗梅奥,是十六世纪下半叶意大利米兰的一位总主教。
![]()
![]()
1576年,米兰爆发大瘟疫,许多贵族、官员、甚至教士都逃离城市自保,圣卡尔洛却留了下来,他卖掉个人财产,提供教会资源,设立医院和施粥所,救济饥饿贫病的市民;他常常赤足走在街头,探访病患,在病床旁为他们祈祷、施行圣礼;他还带领市民进行游行忏悔,以祈求上帝怜悯。
他的勇敢和慈悲为米兰人树立了信仰和人道的典范。到了1713年,大瘟疫又在维也纳爆发,查理六世在一次向上帝的祈祷中,想到一百多年前米兰的那位圣人在瘟疫中为民众所做的一切,他向上帝许愿说,如果瘟疫平息,他就建一座教堂纪念圣人。
果然后来瘟疫平息,皇帝兑现诺言,卡尔大教堂拔地而起,那两根雄伟的螺旋柱上雕刻着圣人“施粥救济”、“探访病患”、“游行忏悔”等的场景故事,它将信仰的力量转化成了举世瞩目的历史记忆,极大地安慰了18世纪瘟疫后的维也纳人。
![]()
![]()
我在卡尔大教堂面前流连忘返,感受着这座建筑物带给我的震撼,它不仅是巴洛克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维也纳曾经拥有的信仰与城市精神的象征,难道不也是维也纳灵魂的闪现吗?
我在想,有信仰年代人类的劳作,虽也是人手所造,但因为与造物主直接相连,也就具备了神圣和永恒的意味,产生了源远流长的影响,当后世人静静仰望石柱和穹顶,会发现那些螺旋上升的曲线,正将世代的祈祷带入天堂。
四
从卡尔大教堂往回走,步行不到十分钟就到了贝尔维地宫(中国人喜欢称它“美景宫”),远远看见铜绿色屋顶和一个装饰性的小圆帽,如同皇冠镶嵌在小小的山丘上,那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王权象征。这世界,一切的变化都在悄然中,不经意间,从神权到王权的历史变迁已然完成。
走到跟前,只见铁门紧闭,整座宫殿被铁栏杆围绕。还没到开放参观的时间,我只能隔着栏杆欣赏宫殿的外观。宫墙上印着许多神秘莫测的金色斑块,那是晨曦穿透树叶留下的光影。
我用手机摄影放大了看,墙面布满了浮雕,有盾徽、狮子和天使的雕像,虽不甚清晰,却让人感觉到力量、荣耀和神圣。这世上的王个个都乐此不疲地向世人展现他们的权威,那是他们想征服一切,甚至与神同等的野心。
![]()
贝尔维地宫的铁门之外还有一幅巨大的宣传画,铂金覆盖的画面里,一对男女跪在充满金光和繁花的地面上,紧紧依偎的身体被一袭金色斗篷包裹,男人轻吻着女人的面颊,姿势温柔而敬虔,女人闭着双眼,嘴角隐约含笑,神态安宁地沉醉在这一销魂时刻。
这就是20世纪初,奥地利著名的“分离派”画家克林姆特的惊世之作——《吻》。它立在那里是为了吸引游客买门票进入观看它的真迹,昔日王者荣耀的宫殿,如今成为艺术收藏的展览馆。
![]()
克林姆特惊世之作《吻》
我在画前驻足良久,似乎想从中窥见更多未被言说的寓意。画面上男人矩形图案构成的斗篷,和女人点缀着花朵的衣裙,因着两个身体的纠缠融合在一起,那是阳刚之气与阴柔之美的互补,是两性之爱的极致,更是两颗相爱灵魂全然的交融。
在这里,我看见激情,却不张扬,看见性爱,却不放荡,是一种沐浴着神圣光辉的奉献与接纳,是超越现实的爱情升华。这种“情色与神圣的合一”,把人类最原始的本真欲望,升华为充满神圣光辉的永恒象征。整个画面的金色也充满隐喻,那在古典主义时代只能属于宗教、皇家和权威的色彩,现在也可以用来表现普通男女,这是人本主义的胜利,但我担心,会不会又是一个潘多拉的魔盒?人本主义初衷是好的,但走到后来,脱离了上帝法则的约束,等待人们的将会是什么?那扇金色的大门后面,究竟是“永恒的爱”,还是“欲望与虚无的深渊”?
五
我开始在附近随意漫步,二十世纪初新艺术运动时期的建筑到处可见,那是一个挑战传统的年代,是勇气和幻想并存的年代,也是奥匈帝国面临崩塌的年代。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维也纳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群体在迅速壮大,新兴的市民开始挑战贵族的权利,美也不再为贵族阶层独占,他们希望通过住房表达自己的地位,第四街区的很多建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建造的。
这批建筑无论在结构上还是细节上,都不能与从前的教堂与王宫相比,有人甚至指责那是“暴发户”的艺术,但它毕竟大大提高了普通市民的住房水准,让追求美的权利走进了千家万户。
那些高挑的窗棂,铁艺的阳台,用花草、动物的图案装饰的墙面,还有直接镶嵌在门楣上的女性浮雕,都是爱美之心的明证。
![]()
第四街区建筑
然而,如果说新艺术风格还保留了对美的追求,那么当我走出第四街区,我看到了一些只追求功能化的现代建筑,好看的有钢筋结构、玻璃立面,难看的就是一个水泥做的牢笼,这在全世界许多地方都十分普遍。
是人们突然将美遗忘?
还是随着人类个性的解放,对自我欲望和对生活舒适度的追求,人们心甘情愿让建筑的功能取代了美?
这又让我产生了一个乖谬的想法,人类历史的发展到底是进步的,还是退化的?从宗教到王权、从王权到普通百姓的平等权利,人的个性是越来越获得解放,但人类的敬畏之心却越来越迷失方向,我们从造物主而来的感知和潜能,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离我们远去了?表现在城市建筑上,文艺复兴风格已成古董,哥特式、巴洛克式也成经典,在看惯了现代建筑粗糙的材料、懒惰的构图之后,尤其是丑陋的石灰水泥建筑遍布城市的时候,人们忽然惊觉古董不可复制,经典也成稀罕,我们再也无法回到昔日的黄金时代,再也没有从前的心性和耐力、意志和手艺,去建造可与过往那些经典媲美的建筑作品,城市也就只能守着一个个还残留着文化遗产的街区,回味昔日的荣光。而我呢,也只能盘桓在这些还保存着昔日之美的街区里唏嘘感叹!
“去摸一摸旧墙角,那里藏着维也纳的灵魂!”那位年长绅士的话忽然响在我耳边,他是怀着怎样隐秘的自豪说出这句话的!那些旧建筑真的藏着维也纳的灵魂吗?它会是什么?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性与秩序,还是巴洛克时期的华丽与激情?抑或是新艺术风格时期的叛逆与幻想?再往后呢?
路上行人多了起来,有轨电车开始行驶在街道上,熙熙攘攘的城市甦醒过来。我站在一个红灯前,惊奇地发现红灯里是两个手牵手的女人!她们用亲密的神态吸引路人驻足观望,红灯的目的达到了!过了一会儿,绿灯亮了,又是两个肩并肩的男人,两人之间还有一颗心的图案,代表爱情。
我心里忽然生出一阵怅惘,在一个还留存着《吻》那样赞美异性之爱的城市,在一个依然珍视古典与艺术的街区,人的许多观念,却早已超出人所能控制的限度,突飞猛进地发展了!我们曾经无比珍视的美与节制、敬畏与深情,也正以看不见的速度悄然淡出……
六
当我走回酒店的旋转门,一位面目清秀、精神饱满的年轻人热情洋溢地招呼我:“您好啊,女士!这么早出去散步,发现了什么?”他的英语无可挑剔。
“发现……发现了很多!那些建筑,那些旧墙角,那些灵……”我边回答他的话,边四下关注,忽然惊觉,眼前这个人并不是我想倾谈的对象,先前那个人已经不在了。
“啊,很多,真的很多……”我赶紧含混地打住了话头。
“那您吃过早餐吗?我们酒店的自助早餐超级棒,想不想试试?如果您不想多吃,哈,我知道,你们女士都很爱护自己的形体——那真是好习惯!——出酒店往右200米的地方还有一个网红咖啡馆,里面有最好吃的萨赫蛋糕,去那里您绝不会后悔……”他甚至不等我开口询问就滔滔不绝地推荐起来,轻快弹跳的语速,明眸皓齿的笑容,那份真诚烂漫的青春朝气真是令人愉快!
可我不知为什么,却想念起那位年长的绅士来。他称我“gnädige Frau”,语气里那分太过细腻的敬意、不合时宜的贵族遗风,却藏着令人着迷的旧时代的全部温柔。如今的年轻人再也不会用这个词去称呼女性,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更平等的称谓,就像他们再也不会介意,自家门楣上雕刻的是家族徽章,还是花鸟虫鱼,抑或什么装饰也没有,他们依然可以活得自在满足。
这个世界,
一些东西在无法阻止地怅惘远去,
另一些东西又不动声色地悄然来临,
或许每个时代都是这样的吧!
在这个城市夏日的清晨,
与其说我是在寻找维也纳的灵魂,
不如说我是在自己的灵魂深处叩问:
我是否还能保留一颗感知的心,
随时感知历史沉默行走的声音?
![]()
![]()
作者 羊儿,原名王晓丹。毕业于上海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后担任江苏省作家协会《雨花》杂志社小说编辑。现为北德州文友社社长。出版诗集《丽娃河》,散文集《带一颗心去》、《温莎堡的黄玫瑰》,传记文学《雅线意彩——怀念书画大师董欣宾》、《时光里我必将永恒》等。荣获2020年国际华文散文著述奖。作品见于《世界日报》、《台港文学选刊》等海内外报刊杂志
作者其他作品链接
近期发表
汇编 ↓↓↓ 百篇一网打尽
【行走如歌】100个国家·1000座城市
【带你深度游世界】
喜欢就点“赞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