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票险胜,特朗普勉强松一口气。但就在胜利的门槛前,他猛地发现,账本上多出351亿美元的“大窟窿”。
这不是普通账目出错,而是一个足以掀翻白宫预算底盘的巨额亏空。
更要命的是,这场经济“地震”发生在大选临近的风口浪尖上,特朗普的“再次伟大”口号,眼看要被自己挖的坑给埋了。
特朗普的经济顾问人选斯蒂芬·米兰,终于在美国参议院以48票对47票的微弱优势过关。这场投票被称作“刀尖上的行政任命”,不仅因为票数差距过小,更因为这背后牵扯的是特朗普对美联储的再一次“动手术”。
米兰的上任,被普遍视为特朗普压制美联储、推动进一步降息的关键一步。在当前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4%至4.25%区间的背景下,特朗普希望降到3.5%,甚至更低,好让企业借钱更便宜、消费者花钱更大胆,经济能“看起来”更红火。
![]()
问题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并不买账。他坚持认为,美国仍面临通胀回潮的风险,降息可能反而适得其反。这就使得米兰的上任更像是一场政治施压,而不是经济调控。
换句话说,特朗普赢了这场任命战,但只是“赢了个壳子”。降息的实质效果,还得看鲍威尔的脸色。而米兰是否真有能力在美联储内部推动特朗普的意图,目前没人敢打包票。
这一票之差,也暴露出共和党内部的分裂,如果未来更多议题出现类似胶着,特朗普的政策推进恐怕会步步惊心。
这一次的“噩耗”,不是新闻标题夸张,而是实打实的财政缺口。
早在2020年,为了安抚在中美贸易战中受创的美国农民,特朗普政府批准了一笔高达351亿美元的农业补贴,主要用于大豆、玉米和乳制品等农产品的收购和价格支持。
当时的算盘很简单:花钱买时间,换取中西部选民的支持。但问题是,中国那边没再按原来的量采购美国大豆。
2021年以后,中国大豆进口大幅转向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美国的市场份额直线下滑,连20%都保不住。
于是问题来了:美国农民种出来的豆子卖不出去,政府又补贴了钱,现在这些“被买走”的大豆变成仓库里的库存,补贴资金也变成了账上的亏空。换句话说,这351亿美元并没有产生经济效益,反而加剧了财政压力。
特朗普原本设想的是通过农业补贴稳住农村票仓,同时向欧洲推销美国农产品和LNG能源产品,以此对冲中美贸易下滑的影响。然而欧盟并不配合,在环保政策和市场保护上保持沉默,特朗普这边就成了孤掌难鸣。
现在,美国财政部账面上多了一个巨大的窟窿,而白宫还在努力掩盖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特朗普或许意识到了,之前拍胸脯说“我们赢了”的贸易战,其实是以国家财政买单的“自嗨”。
眼下,特朗普面临的不只是一个经济数字的问题,而是一整场选举战略的连锁反应。
农民是特朗普基本盘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密歇根、爱荷华和俄亥俄等中西部摇摆州。如果这些地方的农业经济持续低迷,农民收入下滑,失业率上升,最终反映到选票上,就是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被撼动的根源。
而更棘手的是,农民的问题不是靠一句“美联储不作为”就能甩锅的。他们关心的是收入和市场,而不是华盛顿的政治内斗。
再往深了看,这场危机也在拉大共和党内的裂痕。部分保守派议员已经开始质疑特朗普的“花钱买支持票”策略,认为这种短期主义正在透支美国财政和长期竞争力。
此外,民调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经济前景感到悲观。虽然股市表现尚可,但实体经济的信心正在下滑。特朗普若不能拿出实质性的经济修复方案,而不是一味指望降息和债务扩张来“托底”,他在2026年后的总统连任路上,恐怕还要面对更多难题。
如果说2020年的农业补贴是一剂临时麻药,那现在的351亿亏空就是这剂麻药的“副作用”。而这个副作用,正在反噬特朗普的执政根基。
特朗普这次确实“过了一关”,但远没到“化险为夷”。米兰的任命只是给政策加了个“门面”,背后的财政黑洞、贸易困局和选举风险仍旧横在眼前。
说到底,美国的政治剧场已经不只是左右之争,而是现实与幻想的对撞。靠短期补贴、货币宽松和“对外强硬”撑起的经济增长,注定不是长久之计。
中国一直主张合作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如果特朗普政府还想在全球舞台上有所作为,也许该放下对抗思维,回到理性谈判的轨道上来。
毕竟,账是国家的,但后果,却是每一个选民的日子。特朗普若真想让美国再次伟大,或许要先学会,怎么把账算明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