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大学教师们的电影创作的前提是电影教育进入大学、或大学扩容中涵盖了电影。例如北京电影学院基本与新中国同龄,电影教育从一个院校扩展到10个院校用了三十多年,之后又用大约二十年扩展到一百多个院校。目前大学的电影教育分两类:1. 精英教育仍在教授院线电影。2. 大众教育在讲短视频制作。这大概占整体的80%左右。
电影教育的未来趋势是突破高校、进入老年大学和中学。其中对未成年人的可能性对未来影响很大。如果我们讲电影是一种语言,成年之后才有系统教育,未免太晚。现实中,大家都是在未成年时几乎完成了对电影的自学。
本文是对高校教师故事片创作在近几年的概况式梳理。也以此致敬大约十天前的教师节。
作者:张献民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退休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教授
卢煜文
中国美院电影学院导演系电影理论专业硕士
高校教师故事片创作的不同路径
8月15日,历史传记电影《坪石先生》在全国上映。这部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一批坚持办学的教书先生辗转于岭南各处学校,最后来到坪石镇,被后人称为“坪石先生”。该片导演甘小二,作为华南师范大学教师,从各个方面来说似乎都是讲述坪石先生故事的不二人选——从同一片地域中汲取养分、践行着相似的教学理想。
![]()
《坪石先生》作为浪潮中的一角,高校教师的故事片创作在今年似乎迎来了大爆发。就院线而言,包括浙江传媒学院教师万波的《潮》,于3月11日上映;上海交通大学授杨弋枢,其具有女性主义创作色彩的《内沙》于5月13日国内上映;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刘健的影片《艺术学院1994》,于6月21日全国公映。更为成熟的类型片创作者曹保平——同样是作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其作品《脱缰者也》于暑假档上映;暑假档另外一部同样值得关注的影片是《浪浪山小妖怪》,这部由上海美术制片厂联合出品的动画电影,其导演於水同样身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和设计学院教师。从节展方面而言,高校教师的创作同样精彩。例如在年初的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海电影学院教师霍猛的《生息之地》入围主竞赛单元,并荣获最佳导演奖项;近期更受关注的是第30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教授周佳鹂的作品《雨落屋瓦》入选亚洲之窗单元。不止于此,近年来高校教师故事片创作方兴未艾,其中包括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教授刘智海,其极具风格的首作《云霄之上》于2021年夺得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项,2024年的《出发》入围北京国际电影节和上海国际电影节;北电导演系教师徐浩峰,一直在自己熟悉的武侠领域以稳定的节奏推出作品,如2024年上映的电影《门前宝地》。自2012年起在中国戏曲学院担任教师的导演杨超,近年来致力于推动电影教育和担任影片监制工作,也推出了一些短片作品如《江淮》。
![]()
在这些同时身兼导演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创作者中,大致可以分为三条成长路径。第一条是从电影史论相关专业毕业后,进入高校就职。这条路径以甘小二、杨弋枢、周佳鹂、苏七七等高校教师为代表。如甘小二曾于北电学习理论史、杨弋枢曾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电影学博士学位、周佳鹂在创作之外深耕于当代电影理论研究。第二条是在创作领域积累了一定声望后,进入高校就职。这条路径以霍猛、刘健等人为代表。例如霍猛在2021年于上海电影学院就职前已深具执导经验,2019年上映的《过昭关》便出自他手,该片入围国内重要节展,其影像作者性已初步体现;刘健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前的作品包括动画电影《刺痛我》等,该片曾入围15个电影节。第三条则较为常见,即在校学习期间便受到了科班化的影视专业教育,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体系传授专业技能。这条路径以曹保平、刘智海、杨超等人为代表。
![]()
根据这三条路径的分类,大致又可以区分出影片的不同面向。
对于第一条路经而言,由于此类高校教师并未在电影学院接受过系统性的影视技术学习,且往往坚持独立制作,他们的影像风格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面向。他们将摄影机视作阿斯特吕克所言的“自来水笔”,将影像作为个人表达的媒介。因此,相较于那些传统的影像而言,高校教师身份赋予影像一种智识性的气质,也更加直接地指向现实,这些电影也在大众层面上被称之为“知识分子电影”。从这个角度来讲,甘小二和杨弋枢的影像文本共同反映出他们对于农村生存境况的关注,例如《山清水秀》中对于农村艾滋病问题的关注、《举自尘土》中对于农村宗教问题的关注;杨弋枢在关注农村的同时带有一些女性主义关怀,如《之子于归》借助于女性视角表达了一种城市化带来的空间焦虑;《内沙》则在当代语境下描绘了一张在有机农场中遭遇困境的女性形象;苏七七的影片《长谈》,少见地呈现出中国当下中年知识分子群体的焦虑。
![]()
对于第二条路经而言,此类高校教师由于曾在本科或硕士阶段经历过系统性的影视技法训练,且其创作已受到国际影展或市场认可,因此影片在呈现出熟练技法的同时,兼具个人影像风格。例如,霍猛借助其2019年的乡村公路作品《过昭关》——该片成本仅40万——入围并获得国内多个重要节展奖项,作为导演而言,他专注于中国乡村这个场域,细腻地捕捉乡村留守老人与儿童之间微妙的情感纽带。对这一母题的关注可追溯到其2008年的短片《宏光的假期》。借助于高校教师的身份,一方面能够缓解创作压力,在减轻对市场依赖的同时保持作者性,其作品《生息之地》获得柏林最佳导演奖,更是对其进入高校体系以来在导演技法和作者性上的认可;另一方面,在创作中教学,教学中创作,是对其专业教师身份的认可,在拍摄《生息之地》期间,霍猛带领多名上大研究生在剧组中进行实践教学,其学生在剧组中担任执行导演等核心创作岗位。
![]()
对于第三条路径而言,此类高校教师借助于自身熟练的影视技术,在各自领域试图缔造新的影视美学风格。例如,刘智海曾毕业于北电摄影专业,在创作中格外注重摄影、色彩。在2007年的早期作品《黑人》中,基本以黑白作为主要色调,结尾时出现几处彩色片段,如此的处理手法重现在2021年的《云霄之上》中,其中通篇的水墨色彩在结尾随着人物升华而转变为血红色。《云霄》同样是自刘智海提出在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探索“诗性电影”以来的首部实践作品,以水墨影像重构主旋律战争叙事,其独特的影像美学同样贯彻至2024年作品《出发》当中。另外的例子是杨超导演,其早期作品便体现出他对长镜头技法的掌握能力。在其创作和教学过程中,他持续丰富了自己对于长镜头美学、影像语言的认识,认为电影“是一门没有符号的直接呈现物质世界的艺术,需要以视听语言作为源代码抵达空间影像”。他所说的“空间影像”,既强调了创作者对于空间的深刻认识,又对创作者技法作出苛刻的要求,既是一种影像风格,更是执导能力的明证。在《长江图》中,借助于精彩的长镜头技法和演员调度,杨超导演将长江打造成一个连接过去和现在的地域意象,抵达了他口中的那个“空间影像”。
![]()
在电影产业趋于萎缩的当下,高校教师故事片创作却迎来一波热潮,这似乎是一个好消息:它意味着更多元、更深刻的作品能呈现在观众眼前。从长远来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离创作的一线更加贴近,这似乎也说明了高校的影视教育正愈发成熟。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